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大赛总决赛圆满落幕

2019-06-04 | 科技+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何明

飞扬的创意,迸发的激情,同样的季节,熟悉的场景,经过两天的角逐,由科技日报社、中国发明协会主办的主题为“科技冬奥与智能生活”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创·造大赛(以下简称“创·造大赛”)总决赛6月2日落下帷幕。

据悉,本次大赛设立了智慧创客和AI地球两个分项赛,经过激烈角逐,共120支队伍晋级参加全国总决赛。在两天的时间里,总决赛选手打破年龄、地域,重新分为40个大组,完成了冬奥会真实场景模拟及答辩、现学现赛等多项任务。

(图为:获奖团队进行领奖)

大赛组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道,为践行2022年北京冬奥会“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承诺,推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推动冰雪运动普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去年“科技冬奥与智慧城镇”主题基础上,本届大赛继续围绕冬奥进行系列考题设计。(图为:参赛队员在完成比赛作品)

在此前举行的智慧创客分项赛和AI地球分项赛中,孩子们以绿色冬奥为主题设计交互程序展板、用求平均值的方法计算冬奥会场馆内的平均温度、以勤俭办奥为主题撰写建言书、探索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冬奥城市...... 在这过程中,切实感知到冬奥的脚步越来越近。

总决赛设有五道题。其中,小学、初中、高中组各一道现学现赛题。题目分别为制作一款可以应用在冬奥会及冬残奥会运动员村中的智能产品、完成一个冬奥体育器材的模型设计、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图像识别完成相关挑战。此外,“智·研”部分的试题为调研往届奥运会或其他国际大型活动中曾经发生的安全问题,选取一个问题并模拟场景,给出解决方案并展示。

可以看出,这些试题涉及冬奥会的多个方面。“如果没有参加这次大赛,估计我和冬奥的关系也就是坐在电视机前看看比赛,但在准备大赛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冬奥的历史、项目的由来、场馆设计等很多知识。”来自秦皇岛市一中的一位学生感慨道。

“创·造大赛通过冬奥会场景的设置给孩子们提供科学研究和探索的对象,既提高了孩子的科学素养,又促进了冬奥会的推广和普及,一举两得。”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部长常宇评价道。

“我的团队参与了决赛试题‘智·研’部分的打分,他们告诉我,孩子们对往届冬奥会中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充分调研和分析,提出了非常有针对性、前瞻性的问题,并提供了解决方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科技冬奥专家组组长范维澄高度评价道,“这些设想对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的日常研究,以及‘科技冬奥2022’专项都相当有启发”(图为:参赛队员在完成比赛作品)

“现学现赛这个环节,特别考验学生的学习能力。”担任大赛裁判的耶鲁大学马征博士介绍,此次高中组的现学现赛题是人工智能学科中的经典问题,即设计一个程序让机器学会识别三角形、圆形等形状。

“大赛能让我们让将勾股定理这样抽象的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而在这过程中,我能更好理解课本上的知识点,这应该是个良性循环吧。”选手马智涵说。

马智涵的指导老师毕经海表示,这也正是他们看重大赛的原因。“这个比赛不是简单地交个作品了事,完成每道题都需要大量跨学科知识的支撑。”他举了个例子,此前他们参加AI地球分项赛时做出来的作品,技术原理上没问题,但就是看着别扭。“回学校后,我找了语文、地理等各学科的,以及科技馆的老师来帮忙看看问题到底在哪儿?地理老师说,在温带季风气候场景下设置适宜在寒带地区生长的植物是不合适的;美术老师说,孩子们放的路灯比树还大。这么一分析,问题就很清楚了。”毕经海说。

“今天在现场看到的作品虽然并不完美,但足够用心。我看到了孩子们的苦思冥想、茅塞顿开、精心搭建。科学精神是什么?参赛选手们传达出的是不断质疑、精益求精,开放协作、大胆创想。”范维澄院士说,通往科学真理的道路从来都不平坦,希望孩子们继续不懈钻研、持续探索的精神,一直专注、一直好奇,始终保有对科学的敬畏。(教育科学部编辑)

作者:何明

责任编辑:于璧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