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三次站在防疫最前线

01-30 22:38 | 要闻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高翔 李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

“这次疫情爆发得很突然,我们临危受命,一定能很好地完成救治任务。”1月30日中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ICU主任彭志勇在办公室里神情略显疲惫,但语气铿锵有力。

17年前的SARS疫情爆发时,彭志勇正在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ICU,他参与会诊、抢救多位重症患者;2016年禽流感爆发时,他也主动请缨,在前线负责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如今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他带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ICU团队,再次出现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三次主动站在防疫最前线

53岁的彭志勇麻醉学博士和重症医学博士,通过了美国执业医师执照考试并获器官移植麻醉ICU专科医师培训,拥有香港、美国的医生执业证书,参编美国重症医学参考书三部,还是众多医学杂志的审稿人。

“我热爱我的专业,哪里需要我,我就一定会倾我所能。”彭志勇表示,自己曾在国外接受系统的科研和临床训练,对重症医学领域的先进理念也非常熟悉,5年前选择回国发展,就是为了让更多患者获得健康,这也是自己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因为疫情潜伏期长,症状指征也不明显,病毒在前期比SARS更容易传播。因此我们每天都不敢懈怠。”彭志勇坦言,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三次防疫救治责任最重、自己压力最大的一次。因为前两次自己是作为个体的医生参与,这次疫情是作为ICU的负责人,不但全力救治病房里的患者,还要对所有医护负责。

多次力挽狂澜救治重症患者

令彭志勇感到欣慰的是,从1月6日收治第一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以来,至今共治疗40余名患者,其中八成患者通过救治成功康复。最令他难忘的,是两位使用ECMO(人工心肺仪)抢救的患者。

1月中旬,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接诊了一名患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53岁男子,住院后他的体温升高,血氧饱和度不断下降,经过气管插管等抢救并无明显好转,呼吸逐渐困难。

多科室紧急讨论,制定了治疗方案。医院急救中心、ICU等科室医护人员为他建立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帮助他恢复正常血压、心跳及维持他的呼吸功能,让肺部得到充分休息。

为帮助这位患者早日脱离生命危险,医护人员密切监护病情。平稳度过观察期的患者没有出现任何异常,连续2次(间隔24小时)核酸检测阴性,经专家评估后达到临床治愈标准,不具有传染性。1月28日康复出院。

1月29日又传来好消息,1月10日收治的一名72岁男性新冠病毒重症患者,通过ECMO治疗后脱离生命危险,正在处于恢复中。

“很不容易,这两例ECMO成功救治的患者,体现了医院急救、ICU等科室的高超水平。”彭志勇表示,每当看到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康复出院,自己再辛苦也不觉得累。

带领团队连续作战22天

抗击疫情的成绩背后,是彭志勇以及医院ICU团队默默的坚守和奉献。

从1月6日开始,彭志勇就把ICU当成第二个家。虽然他的家就在医院附近,但为了尽可能的处理更多的临床工作,他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几乎24小时都在科室,累了就在办公室沙发上靠一会。

“我是科主任,也是一名30年党龄的老党员,理应吃苦在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多次有医护人员劝彭志勇回家休息,但总是被他婉拒。

28日晚上,坚守岗位半个多月的彭志勇第一次回家。然而,29日凌晨4点,科室的电话将睡梦中的他惊醒。

原来是病房里收治了一位危重症患者,病情复杂急需他前来指导救治。彭志勇立即赶往医院,帮助医护人员让患者的病情平稳。忙碌之后的彭志勇到办公室洗了把脸,此时窗外的天空已是蒙蒙亮。

“从1月6日开始,我们ICU的150余名医护人员全院上岗,24小时轮班,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有效救治。”彭志勇表示,ICU团队已经连续作战22天,但没有一名医护人员退缩,甚至连怀孕的医生也主动请战,大家都希望能多救治一名新型冠状病毒患者,不但是医护人员的职责所在,也带给社会各界抗击疫情更多信心。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武汉1月30日电


作者:雷宇 高翔 李晗

责任编辑:侯歆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