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八旬老太变环保英雄

10-29 01:14 | 青年参考来源: 青年参考

贝鲁特的“垃圾革命”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因宜人的气候、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被誉为“中东小巴黎”,而就是这样一座美丽的城市,2015年却发生了一次“垃圾革命”。

在贝鲁特南郊,当时全黎巴嫩最大的垃圾填埋场Naameh按计划将于当年7月正式关闭,但政府一直没有找到新的垃圾填埋场所。无人清理的垃圾很快侵占了城市。

高温天气让垃圾迅速腐化,一些街区变得臭气熏天,人们不得不捂着鼻子才能通过。由于无处填埋,政府决定让垃圾车开到海边,直接把垃圾倒进蔚蓝的地中海。

机场附近的垃圾则吸引了大量海鸥,导致飞机无法正常起降。政府又决定射杀海鸥,此举引来民众不满。最后,机场不得不靠大声播放音乐来吓走这些飞鸟。

由于宗派纷争,黎巴嫩政界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没人愿意出面解决垃圾问题。

忍无可忍的民众纷纷走上街头抗议,要求政府官员辞职,游行队伍甚至和巡逻警察发生了冲突,造成70多人受伤。这场“垃圾危机”从2015年8月一直持续到2016年6月,最后以政府确定新的垃圾填埋场告终。

就在贝鲁特快要被垃圾淹没时,周边一个叫阿拉伯萨利姆的村庄却秩序井然,没有因为垃圾发生一场骚乱。此时,村里一位名叫泽纳波·莫卡勒德的传奇老人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19年前,她自己出钱出力,带领当地的家庭妇女建立了一个垃圾回收组织,义务处理无人管理的垃圾。

成立妇女垃圾回收队

上世纪90年代,以色列已占据黎巴嫩南部地区长达15年之久,由于时局动荡,黎巴嫩境内的很多街道堆满了垃圾,无人清理,污染非常严重。孩子们在肮脏的垃圾堆上玩耍,从垃圾山溢出的污水流入河流,令民众苦不堪言。

莫卡勒德受不了村里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于是去找地方长官寻求帮助。然而,对方的回答是:“你为什么要在乎这些,这里又不是巴黎。”碰壁的莫卡勒德决定从自己做起,“当政府不作为时,自己动手就显得尤其重要”。

此后19年,莫卡勒德一直为当地环境作着贡献。“从那天起我知道,必须自己承担责任。”她打电话找来村里的妇女帮忙,又自掏腰包买了一辆卡车,还把自家后花园改造成了可回收垃圾储存区。

村里的百姓不愿意分担垃圾回收的开销,志愿者们只有自己掏钱。这种机制一直持续到现在。英国广播公司(BBC)提到,19年后,她们仍然这样做,现在46名成员每人每年的投入约为40美元。

莫卡勒德投身垃圾回收事业,不只是了创造更好的环境,她还有更长远的主张。“请妇女来做这件事而不请男人,我认为妇女应该被赋权,而且她们有能力把这件事办好。”她说。

遵循莫卡勒德的安排,志愿者们每天都会走上街头捡拾垃圾,并挨家挨户宣传垃圾清理的益处。在莫卡勒德看来,以家庭或社区为单位处理垃圾是最好的方式。随着参与人数的不断增加,她把这个组织命名为“地球的呼唤”。

印度网站“indialivetoday.com”提到,更难得的是,莫卡勒德和她的志愿者们不只是把垃圾清理掉,还建立起了可持续的垃圾分类回收模式。她们最先回收玻璃、废纸和塑料。为了有效处理厨余垃圾,莫卡勒德还请教了一些研究人员,在黎巴嫩南部炎热干燥的条件下找到了最好的堆肥方式。在逐渐获得当地百姓的认可后,一位男士主动找上门来提出要做卡车司机。

这些年里,莫卡勒德从当地政府那里获得的支持只有300个塑料垃圾桶和一小块土地。9年前,意大利使馆为她们建了一个仓库,用来堆放回收的垃圾。

2015年贝鲁特的垃圾填埋场关闭后,人们开始注意到莫卡勒德和她的志愿者在阿拉伯萨利姆村做的事。从那时起,前去参观和拜访的人络绎不绝。

莫卡勒德表示,政府想通过焚烧废物发电,但如果不先对垃圾进行妥善分类,塑料和其他有毒垃圾经燃烧后会释放大量有害物质。在莫卡勒德的带领下,附近的卡佛瑞蒙村最近也成立了类似的组织。

“我看着他们,就像看到了20年前的自己。”莫卡勒德说道,“我曾经教过卡佛瑞蒙的一些村民阿拉伯文学,当时他们还是孩子,而现在,我成了他们的环境问题导师。”

莫卡勒德的经历绝对称得上励志。她年轻时是一位阿拉伯语老师,毕生都没有放弃学习,在70岁那年还拿到了阿拉伯语博士学位。

“能够在人们的头脑中植入环境保护和关心地球的意识,是我最引以为傲的事。不管政客做不做,我们都要行动起来,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如果每个黎巴嫩人都能这么做,相信这个国家的任何地方都不会出现垃圾问题。”莫卡勒德说。

在志愿者眼中,这位老人是实实在在的榜样,“从她的身上,我看到的是永不放弃”。莫卡勒德表示,信念至关重要,“人的一生会面对很多挑战,但所有的挑战只关乎两样东西——耐心和决心”。

责任编辑:张丹珊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