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视角的高校共青团工作思考

12-12 08:43 | 团内智库

立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高校共青团的改革创新发展在全团工作格局中的重要性格外凸显。在全团改革发展和中国高校育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高校共青团的功能定位,以批判性精神多维度反思高校共青团工作,以此探寻新时代高校共青团改革发展的创新理路尤为必要。

一、工作对象的反思:学生是客体还是主体。在宏大叙事的语境营造、动辄千人的活动组织中,高校共青团成建制的力量得到高效发挥,然而青年学生个体的身心体验、话语表达等常被淹没其中,进言之,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应有彰显,很多时候不是共青团组织在服务学生,而是学生在服务共青团组织。高校共青团的功能地位,其实与其在说高校共青团,还不如说这种地位是由我们的对象:青年学生这一“主体”所决定的。在工作中,只有少一些活动的视角,多一些育人的视角;少一些以组织为中心,多一些以学生为中心;少一些任务的要求,多一些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更大程度激发其能动性、提升其获得感。

二、工作内容的反思:重点是活动还是职能。高校共青团工作,可以用“点多,面广,线长”来表征,工作边界无限延伸,承接团学活动常给人“无所不能”“攻城略地”的印象。然而高校共青团置身于高校场域之下,不能“丢掉西瓜捡芝麻”,需要切实承担起第二课堂人才培养的职责,加强工作规范性和科学化建设。要将与学生成长成才、素质提升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学术科研和志愿服务等工作作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半壁江山”并逐步固化为其基本职能,不断增强工作的专业度、品牌化和附加值,强化其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直观展现高校共青团组织的价值。

三、发展方式的反思:工作是波浪式前行还是螺旋式上升。高校共青团的很多工作项目,基本上是年复一年的碎片化循环推进。经济发展理论中有“中等收入陷阱”之说,那高校共青团工作是不是也有一个这样的“陷阱”(这个陷阱其实主要由我们的精神状态决定)?跨越这个“陷阱”的关键在于高校共青团工作运作方式的转变,即将分散性、重复性的波浪式运作方式转变为深培育、品牌化的螺旋式上升模式。同时,注重工作制度的配套、队伍和工作机制的保障、相关部门的协同联动,高校共青团的工作效果才能在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呈现节节上升的发展趋向。

四、工作路径的反思:方向是追逐还是引领。反思高校共青团近年来的工作路径,在未建立起与完全学分制相适应的高校共青团组织模式的境况下,被裹挟进入新媒体时代,仓促地追逐新媒体在工作中的应用,打造各种平台,刚积累些许经验,又被信息技术狂飙猛进式的迭代和青年学生更鲜明的代际特征、更突出的思想变化所消解。形象地说,各高校共青团组织在与青年学生的这场赛跑中鲜有胜者。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发展路径,不应以建了多少网媒、掌媒作为工作对接信息技术的评价标准,而应以工作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过去做不了的事情为根本尺度,如,利用大数据精准测算学生成长需求,开展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供给侧改革,或构建基于第二课堂参与的学生成长模型,真正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大局等。

五、产品供给的反思:目标是“活动市场”还是“思想市场”。作为一个群团组织,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重点是通过活动中的思想传递影响青年学生群体,具体来说即是通过吸纳最大范围高校青年学生对共青团活动的践履,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社会主流思想有效传递并影响青年学生。可以说,活动仅仅是载体,而承载的内容,即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才是组织开展活动的核心。但当前一些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产品供给的局面是:活动热热闹闹,思想冷冷清清;多载体形式翻新,少科学理论支撑,还没有形成产品充足、品类多样、质量上乘、供给迅速的“思想市场”,没有自己系统化的比较成熟的主张和论述。上级团组织要为基层实践多提供政策和理论指导,学校团组织也要加强学习研究,形成团的工作的“思想市场”,多向青年学生提供受欢迎的优质产品。

贺军科同志在高校共青团改革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高校共青团领域是关系到共青团命脉的领域,我们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把改革的工作做好。在工作实践中,高校共青团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要成为高校团学系统的顶层设计部,而不是任务发包部;成为思政工作的思想策源部,而不是工作事务部;成为人才培养的教育引导部,而不是利益分配部;成为团学干部的人力资源开发部,而不是简单的行政调度部,扎实有效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以深刻的反思、理念的重构和机制的创新来赢得青年学生更为广泛的认可和拥护。

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工部部长 陶好飞

责任编辑:陈凤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