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良:用集装箱养出老百姓放心的健康鱼

12-13 14:01 | 创+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王海涵 记者 王磊

在人们印象中,淡水鱼一般被养殖在水塘里,而集装箱则是用来装载、运输货物的容器。在安徽阜阳太和县有机良庄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有机良庄”),创业青年陈金良成功让鱼和集装箱这两个毫无关联的名词发生了联系,他将鱼“搬到”集装箱里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近日,记者来到有机良庄园区,看到看到了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农业大数据中心、水肥一体化系统等现代农业设施和设备。但最吸引人的还是连片的神秘蓝色集装箱,打开一个集装箱顶部,能看到鱼儿在约15平米的水面面积里欢快地游来游去。

“集装箱养鱼杜绝了淤泥不利物质积聚、药物残留等污染,也极大增加了养殖密度,一个集装箱相当于2亩水塘的产量,一亩地的集装箱的产值相当于80亩水塘的产量。”陈金良告诉记者,一个集装箱里能养3000来条鱼,一年能收获1万斤左右。

现场,陈金良向记者介绍起了集装箱养殖“鱼菜共生”项目,项目依托新技术、新设备和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以及国

内第一家受控式集装箱养殖“鱼-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基地,实现以集装箱为载体,高密度、循环水为核心特色的种养殖模式,该项目技术发展成熟,已具有自动化、标准化、便捷化三大特点。

今年10月,该项目登上第五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现代农业成长组的舞台,并斩获银奖。

用健康的水,把鱼养进集装箱里

记者采访时发现,在以“鱼菜共生”循环系统为主题的有机良庄现代农业智慧园区,生态池中高氧水经过阳光照射及藻类的光合作用,形成富含各种微量元素的有机养殖用水,这些水源源不断涌进集装箱,为鱼提供最适宜、最有营养的水质,这也是该项目的“核心卖点”。

传统喂养鱼模式需要投食冰鲜食料,水质容易受污染,且鱼类抗病弱,而集装箱养殖可以做到全饲料喂养,鱼类生病率低,工作量小。

来到集装箱区,记者发现集装箱构造复杂,光箱体就分为面板,隔温层以及内板三层。这样可以让鱼儿在一个四季恒温的环境里生存,极大地提高鱼儿的存活率。

“集装箱科技含量极高。隔热板的导热系数低,为鱼提供适宜的温度体感;控制中心能科学系统地调控臭氧、温度、PH 值等鱼类生长环境所需的指标,所以我们养的鱼没有土腥味,没有异味。”陈金良介绍,80%的淡水鱼都可在集装箱进行高密度养殖。箱外还专门设置了出鱼口,箱底的斜面设计也方便收鱼,一箱鱼 3000斤大概10来分钟就收完了,省时又省力。

“集装箱养鱼还有一大便利,就是不用‘换水’。一个集装箱里每小时有十五吨水流过,能够始终保持箱内水质干净,水一直是流动状态,且鱼儿逆流而上的天性,使得其肉质紧实,口感绵滑。”陈金良告诉记者,集装箱内部设有环水养殖系统,让养殖箱和处理箱的水自动循环,过滤出鱼粪和有害细菌,让外排“污水”变成浇灌蔬菜、花卉的有机肥料,过滤、处理后的清水会再次流进养殖箱里,达到生态循环。

据介绍,集装箱可以被灵活地建在田间地头,受自然条件影响小。冬季生态池中水温偏低,如果一直从生态池中抽水,不利于鱼生长,集装箱可以启动内循环系统,保证水温,也节省水电资源;夏季集装箱水温升高,可以启动外循环系统,既降低了集装箱水温,又保证夏季蔬菜的用水。

“鱼生活的水里氮含量很高,特别适合浇菜,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项目具备在全国推广的条件,我们计划三年内复制200个这样的生态循环产业园项目。”陈金良说。

近年来,有机良庄公司同安徽农业大学、珠江水产院、中科院安徽物质研究院等建立了合作关系,打造“产学研”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引进更多的实用型、创新型人才。

此外,有机良庄还将业务不断拓展,打造休闲旅游度假村,打造集观光旅游、自主采摘、拓展训练为一体的旅游景区。目前园区已被评为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和旅游示范点、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

单纯想为农业发展做点实事

2004年,28岁的陈金良来到深圳创业。“我在药品销售行业做了十年,创办了两家公司,也算融入了深圳这座城市。每当我了解到人们对健康食品的诉求时,我就特别想在这方面做点事。”

2014年,陈金良响应阜阳市政府“凤还巢”号召,回到老家太和县,在当地政府帮助下,投资建立现代化农业产业园,流转1000多亩土地,俯下身子,投入到农业中。

“农业应该怎么干?”刚开始,陈金良觉得,农业涉及的知识太广,种植、加工、销售都要了解。经过国内外考察调研,陈金良发现,很多人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不再是“有和无”的需求,大家开始重视产品质量、生活质量,崇尚大健康产品。

“结合农村综合改革的契机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通过对项目的定位,我下决心要在农业的种植和养殖问题上下功夫。”陈金良觉得,要致力于农业产品升级和技术突破,打造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农产品,既能解决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又能助力脱贫攻坚。

一年后,陈金良在全国农产品现场会上偶然接触了广州一家企业,经过接洽,更坚定了他升级产业链、做循环农业的想法。

根据资料,中国国水产养殖产量占全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70%以上,水产养殖正在成为人类食物生产的重要领域。

“在‘退渔还湖’政策的指引下,针对当前自然水体渔业养殖的一些痛点,我们用受控式集装箱养鱼,养殖肥水用于浇灌蔬菜花卉。”陈金良说,自己的创业不是小打小闹、做做样子,要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且不断突破和成长。

“为中国农业发展尽一份力,一直是我心中的梦想。我国一些农业科技还不够成熟,光在‘种’和‘养’上做文章远远不够。”陈金良告诉记者,要是单纯想通过创业赚钱,自己不会选择农业,踏踏实实为农业做些事情才是自己创业初衷。

创业四年只做两件事:创业和扶贫

2014年,在有机良庄相关项目落地初期,周围村镇很多老百姓不理解,对现代农业有抵触心理。“我们当时心情很复杂,和百姓打交道没有经验,不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他们对我们的工作不认可、不买账。”陈金良很无奈。

经过了解,陈金良发现,公司附近土地分散,农户种植一些传统的粮食作物,光种地,一亩一年的收入很难达到一千元。

“我们开始挨家挨户走访,我告诉乡亲们,农庄赚钱了,对他们也有好处。欢迎大家来农庄做兼职,打零工。更希望他们来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大家共同发展。”陈金良告诉记者,自己想让农民掌握更科学的种植技术,土地流转也能让他们规避自然灾害、市场环境不佳等外在风险,为他们带来实惠。

“我们耐心讲解,给乡亲们看园区效果图,讲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我们还把土地流转款一次性发放到他们手上。公司使老百姓认识到现代农业的好处,让他们明白自己还是土地的‘主人’。”陈金良介绍,渐渐地,当地百姓“打开心结”,主动抢着要过来帮忙,大伙真真切切尝到了实惠,也慢慢理解了陈金良的良苦用心。

有机良庄公司通过带动周边农户参与到现代农业的建设之中,做到人人参与、人人皆工、人人皆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把园区的经营建设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办,实现共建、共管、共发。

近年来,陈金良带领他的团队探索了六种扶贫模式并创

新扶贫方法,倡导就业扶贫、旅游扶贫、金融扶贫、建立扶贫产业园等多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公司共吸纳贫困户155户349人‘贷资入股’,年底户均分红4000元,去年公司录用贫困户68户165人,年人均收入能有将近九千元呢。”

2017年,有机良庄共带动周边农户800余户,带动贫困人口1029人,为贫困户增收共计352.08万元。 “我们创业4年,总共给当地农民发了1700多万元,提供了800多个就业岗位。当地农民都可以来养殖基地打工,既不耽误种地,还可以增加收入。”陈金良说。

近年来,陈金良也先后获评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安徽省劳动模范等称号,还当选了安徽省人大代表。

“我们四年就干两件事,创业和扶贫,剩下时间忙于研发。公司每年投资几百万进行技术研发,每年获得不低于十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有技术才有话语权。现在有南非和马来西亚等国的企业希望我们将技术带过去,在当地落地生产。”陈金良介绍,下一步,项目还要进行智能化升级,争取在手机上即时监测鱼生活情况,还要在箱体的形状、材质、大小、循环水上做文章。

陈金良表示,平时,很多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会来有机良庄学习、取经,公司会为他们提供设备、育苗技术、饲料,开展技术培训、销售服务等,让大学生安心种植和养殖,不为技术事烦恼。

对于青年创业,陈金良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很有想法,创业很苦、很难,但一定要有情怀,应当怀抱一颗感恩之心,回馈社会和百姓,这样才不违背创业者的初心。”

作者:王海涵 王磊

责任编辑:张曼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