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博会】从“一把火”到“满天星”:石油工人赵奇峰让创新落地生根

12-16 12:26 | 要闻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张均斌 实习生 司雯雯

在辽河油田,采油工人赵奇峰是个“传奇”。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辽宁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他的名字后总是跟着长长的一串数字:35项国家专利、96项创新发明成果、300多万字的岗位技术专著……有人计算了一下,发现他平均每四个月就能研发出一项创新成果,俨然已经成为了一块创新的“金字招牌”。

当记者见到这位“大国工匠”时,他正在北京参加第三届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每逢观众来参观,他总会热情地说起某项产品的创新故事。回忆起自己创新路途点燃的“第一把火”,尽管已经过去了近20年,赵奇峰仍然印象深刻。

当时,年轻的赵奇峰刚参加工作不久,在采油过程中发现当地面管线出油时,因为温度不够常常结蜡,导致管道堵塞,只能暂停生产。此前,常用的解决办法是用泵车加热数吨的油来冲洗管道,这样的“大工程”几乎每周都要进行一次,十分影响生产进度。

这个问题令石油工人们非常头疼。后来,有一次看到加热炉结构时,赵奇峰想到了一个主意,他尝试在地面管线外设置一圈环形套管,将热水输送到套管内形成换热循环,结果管线堵塞的问题就解决了。“当时,我这个创新成果得到了500元的奖励,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我开心得不得了,也感受到了创新对于解决岗位实际难题的作用。”赵奇峰说。

解决工人实际生产中的难点和问题,是赵奇峰投身创新最大的热情和动力。

“体重”四公斤却能推动一吨重平衡块的千斤顶就是在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过程中诞生的。在抽油车作业的过程中,工人常常要借助平衡块来控制车身平衡,通常他们得站在高空中抡大锤或者用撬杠一点一点地调整平衡块的位置。

“这对许多工人来说,都是一件苦差事”,赵奇峰表示,不仅非常耗费力气,而且还存在着安全隐患。“难道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他心头。“后来,我看到汽车手动挡和自动挡的操作原理,有了启发,决定试试用电力或者液压的方式来操作。”赵奇峰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由于这个工具必须足够轻便,让工人随手可携带,一开始的时候,他也没有底气。经过两个月的反复推演、试验,赵奇峰研发出重约4公斤的液压式千斤顶,这样一来,“以前工人一两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5-10分钟就能解决了,相当于以前靠两条腿走路到现在开上了汽车。”他笑道。

作用还远不止如此。赵奇峰算了这样一笔账:一台抽油机平衡失调会导致耗电增加8%-10%,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约有25万台抽油机,千斤顶这项成果的应用将产生亿元级的经济效益。

诸如此类的创新成果,赵奇峰研发了很多,能有如此成绩,在他看来,企业对员工的创新激励机制帮了不少忙。

据了解,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为了鼓励员工创新,推出了“一金三书”的保障服务体系,即以工会资金作为工人创新的保障金,提供包括加工协议、科技成果授权及转化在内的一站式服务。“工人做创新不发愁资金和材料的购置,创新的动力自然就足了。”赵奇峰说,“以前我们大多是碰到问题想办法,现在我们是主动找问题”。

问题从哪儿来呢?赵奇峰发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想要充分发挥创新对生产的驱动作用,就要激活更广泛的需求、建立更完备的创新机制,调动有创新意愿的工人参与进来。他开始尝试用更好的方式将自己的经验和技巧传递出去,提升工友们的操作技能。

从2011年开始,赵奇峰将自己的操作技巧和创新经验编写为任务驱动型的视频教材,涵盖了采油工的92项基础技能,在具体场景中进行教学,在亲身示范中回答“每一项工作具体应该怎么做,合格的标准是什么,有哪些量化的指标”等问题,“初级工看了视频就能干活”。后来,赵奇峰又利用工余时间,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撰写了配套使用的6部300多万字的岗位技术专著。借助这套教程,刚入行的采油工人能更快地熟悉操作流程和规范,更快速和熟练地开展生产。

另外,赵奇峰利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资源,帮助更多的“星火”汇聚起来,为他们提供“发光”的天空。有创新热情和创新能力的工人,可以通过双向对接的方式成为工作室的一员,借助工作室的资源,把自己的好点子在实践中进行试验。

“不论是机械设计方面、加工方面还是电子控制方面的人才都被吸纳到我们的工作室里,覆盖了多个工种,形成了联动效应”,赵奇峰说,这样一来,好的点子就能够很快落地,大家的创新热情更高涨,创新成果也越来越多了。

作者:张均斌 司雯雯

责任编辑:李伊涵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