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初圆梦,逐梦再出发

01-03 22:50 | 舆情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万里青天霁色开,嫦娥驾玉上云来。

1月3日10时26分,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 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此次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图为1月3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降落过程(示意图)图片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网络舆论的热议,并迅速登上了当日的微博热搜。有些网友义务科普嫦娥四号为何要降落在冯·卡门撞击坑的相关知识。还有些网友则发挥想象力憧憬了月球的未来,网友@三邮动力说,未来,当你旅游到月球,想寄点土特产回来,记得用中国邮政快递哦。但大多数网友表达的却是发自内心的骄傲与自豪,网友@wmyy6666说,哈哈哈,十点多就在等官宣,终于等到了你。网友@熊猫儿哥哥说,真的好骄傲,这一刻我们都是中国航天人,我们共圆登月梦。

梦想是前进的方向,前进是圆梦的保障。自古以来,月亮便是很多人心灵的故乡与终其一生的梦想。我们对它无比熟悉,因为我们几乎都能看到它,我们对它又极其陌生,因为我们只能看着它。对于这个可望而不可及的邻居,人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在作家和诗人笔下,从不缺少关于月亮的传说与诗歌。而这些又进一步地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可以说,探究月亮的秘密是人类共同的梦想。

有了梦想,就有了出发的勇气与动力。自明朝万户尝试登月以来,国人对探月这一梦想,从未停下追逐的脚步。在梦想的推动下,不断涌现出相关的发明和创造,从被称为大国重器、苍穹之眼的“中国天眼”到我国首颗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到如今嫦娥四号,一项项科技成就的诞生,让国人对月球愈加了解,随着了解的加深,反过来又推动着梦想的实现。在这种互为助力的推动下,我们始终努力奔跑,追逐梦想,在奋斗中发展,在奋发中前进。

图为1月3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展开太阳翼(示意图)。图片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从更深层次去讲,这种前进实际上是软硬实力两翼齐飞的综合国力的提升。这次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并非偶然,更不是一枝独秀,而是与北斗上天、蛟龙探海、天眼观天、华龙出海等一批军民融合科技项目的百花齐放。这些尖端领域的协同发力,展现了我们国家的科技实力与创新意识。科技改变生活,进步影响观念。伴随这些科技“硬实力”的展示,国家软实力也不断得到提升。我们刚刚庆祝了改革开放40周年,又迎来新中国70华诞。在这些难忘的岁月中,技不如人时我们埋头奋进,举世瞩目时依然不忘奋斗。我们用开放的心态走向世界,用奋斗的精神影响世界。

此次嫦娥四号着陆月背,在国外也引起了热议。国外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纷纷展开讨论,网友Alec Griffiths留言说:“太棒了!我简直不敢相信我见证了这一刻。”美国《纽约时报》称,这“充分证明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美国宣布重返月球的背景下,能够赢得对手的肯定与尊重,再次证明了软实力也是硬道理。回首来时路,砥砺再前行。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圆梦月背的同时,又给人以新的希冀和新的动力。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唯有收拾行装,鼓足干劲,在追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出品

中青舆情监测室原创作品,转载请标明出处~

本期编辑:先藕洁

主编:王俊秀

作者:中青舆情监测室 曹珂 王帝

责任编辑:黄易清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