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八位“杰青”校友母校纵论地球科学

01-06 22:50 | 教育+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黄博)1月5日晚,长安大学8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优秀校友受邀回到母校,与现场千余名师生共同分享了探知地球、献身科学、矢志努力、筑梦青春的奋斗故事。

本次活动是长安大学“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邀请到了徐柏青、金章东、曹军骥、韩永明、祁生文、张拴宏、汤艳杰、范一中等8位在地球科学领域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优秀校友。

从事青藏高原冰川水资源以及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研究的1992届校友徐柏青,讲述了青藏高原科考的重要意义。他说,地球科学的研究是关乎人类发展的大事,21世纪的地球科学是一个系统科学,涉及方方面面的学科,希望有志于地球科学研究的同学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广泛涉猎、触类旁通。

1993届校友金章东在汶川地震后的十余年里,带领团队在岷江流域不间断地监测水环境和滑坡体的变化。他说:“大型灾害事件的后续环境效应监测意义重大,灾难事件对水环境、土质都会有影响,但大自然也会有自然修复能力,这就需要持续进行监测研究。”

1996届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校友祁生文,是国内外较早开展岩体工程地质动力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他说,我国的工程规模和质量都走在世界前列,为工程地质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舞台。

2000届校友范一中是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的“师傅”。他讲述了自己从地质到天文再到暗物质的研究经历并透露说,“悟空”虽已达到了其设计寿命,但目前状态依然良好,还可再运行2年,人们有理由期待“悟空”能带来更多暗物质信息。

1997届校友汤艳杰结合自己在日本交流访问的经历,对比了中日两国地球科学研究环境的差异后表示,我国目前的地球科学研究,在设备设施上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但在软环境上仍有进步的空间。

此外,于上世纪90年代末率先开展PM2.5研究的1994届校友曹军骥,分享了自己从地质学转向大气污染研究的经验和心得;三次进入南极科考的1997届校友张拴宏讲述了南极科考的有趣故事;1992届校友韩永明分享了自己在美国顶尖地质研究中心的工作经历。

长安大学党委书记杜向民希望同学们从校友的奋斗经历中汲取力量,增强学科自信、专业自信和选择自信。

据了解,建校67年来,长安大学已为国家的公路交通、国土资源和城乡建设事业培养了各类人才26万余人。

作者:黄博

责任编辑:郭艳丽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