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来信】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

01-16 23:00 | 青年作家来源: 中国青年作家报

1999年12月22日(阴历11月15日)是母亲70周岁生日。

我们四个女儿为母亲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一套三卷五本、长达170余万字的《慕兰家书》。

书的装帧素朴典雅,每卷书的封面都以浅灰为底色,分别印有母亲与我们儿时的合影以及三个女儿用不同信笺和笔迹书写的信函。书名着赭红色——父亲亲笔手书的“慕兰家书”四个大字,遒劲有力,凝重大方,有悬浮般的雕塑之感。

在十几亿人口的中国,我们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父亲刘克正,曾是武汉一所中学的校长;母亲谢慕兰,长江日报社的一名普通干部,二老均已退休十余年。姐妹四人分别在新闻、医务界工作,也都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了。其中,我在北京,三妹谢苏在武汉父母身边,大妹刘心、小妹刘实目前居住海外。

母亲酷爱家书。

她说,这种好奇乃至喜爱,得之于她爷爷的启迪。

母亲的老家在湖南省新邵县坪上镇。那里有一个秀美的小山村,青山是小村的背景,门前有清澈的小溪流淌。

方圆百里,母亲家算是一个有名望的家族。母亲的爷爷究竟叫什么名字,已没有多少人记得,一般人称他为“楚儒公”。老爷爷的庭院,一色青砖黑瓦,院子的门楣上书有两个醒目的大字“楚园”。抗日战争爆发那年,曾在长沙城里任法官的老爷爷退休以后,回到楚园度过他生命中的最后时光。

直到现在,母亲还清楚地记得,一个枣红色的木匣子,是老爷爷的心爱之物。每当温暖的阳光洒满庭院时,他便端坐在靠窗的书案前,从木匣中取出一封封信来反反复复阅读。

木匣中的信,主要是大舅舅从北京寄来的。

大舅是老爷爷的长孙。194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老爷爷为此欣喜万分。其中一层感情因素是,老爷爷青年时代曾在北京学习、生活过9年,清华大学是他崇拜和向往的地方。

一次,舅舅到北京的湖南会馆去玩,迎面碰到一位爷爷的老相识。当老人听说舅舅就是楚儒先生的孙子时,高兴地拉住舅舅的手,向他讲起老爷爷当年在北京艰苦求学的许多故事。这次会面的情况,舅舅通过写信详详细细地告诉爷爷了。

那是新中国诞生的前夜,舅舅到清华以后,很快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接受了很多革命的道理。他将北京许多新鲜见闻、全中国将要解放的消息陆陆续续写成书信,寄给爷爷。

老爷爷读信时的神态,深深地烙在母亲的记忆中。她当时总觉得很奇怪:信里有什么东西,能让人这般着迷、这般津津有味,回味不舍?成人后的她终于明白了:信,不仅能勾起人对往事的回忆,更是一种情感传递、精神寄托。

1983年7月,在湖北中医学院上学的刘实第一次远离家人,到宜昌实习。刚到目的地,小妹便迫不及待地将自己一路的所见所闻写信告诉家里。

和当年的老爷爷一样,母亲兴致盎然地读完小女儿的来信,立即挥毫回信。

刘实:

你好!从宜昌发回的两封信,均已收到。信写得很好,不但文字秀美,而且感情丰富。作父母的,读到子女这样的家信,备觉高兴,兴趣之浓,不亚于读《傅雷家书》。因为这毕竟是我们亲爱的女儿的亲笔信,家书值万金,是有感情因素在内的。

……

我们家里近来比较清静,小朱有时来一下,一般只有我们三人在家,上午煮一斤米的稀饭,管中晚两餐。近来天晴,气温很高,两间房子两把电扇从早扇到晚,才稍好一点。

……

刚才接到刘心来信,报告一个喜事:她已经党支部讨论通过加入中国共产党了,待校党委审批,就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今年以来,她捷报频传,硕果累累,在红与专大道上迈进了一大步。因为她在专业知识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就为入党铺平了道路。从这里反映了现在党的政策是变了,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不是一句空话了。刘心应当成为你的楷模,希望你像她学习,先争取优异的学习成绩,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实际行动,争取入党。你应该有个理想和目标,坚持不懈地去争取。你的有利条件不比她差,现在你首先要有信心,下决心去争取,不达目的不罢休。

昨天邮寄了两本草稿纸和一本《英语学习》给你。

……

最近武汉汛情大为缓和,天气酷热,今天气温为39度。忘你好好注意饮食起居,注意身体健康,并勤向家里写信。


三好!

妈妈爸爸

1983.7.31

受到母亲的鼓励,小妹的信写得更勤了,甚至在紧张地准备研究生考试期间,也没有中断。

母亲不仅爱写信,而且爱写长信,一动笔就是五六页,绘声绘色地将所见所闻、家长里短一一道来。母亲称,这是受曾国藩影响的结果。

《曾国藩家书》是母亲最喜爱的书之一,其中许多段落,她都能完整地背诵出来。

在母亲的影响和督促下,我们姐妹几个都养成了爱写信、读信、保存信的习惯,并以此为乐。

从长达数年的往来信件中可以看到,四个女儿上学、入党、分配、工作、婚姻、生儿育女,样样事情妈妈都操心。但凡我们需要母亲的时候,她一定会主动将自己手边的事情放下而来到女儿身边。要知道,她并不是一个家庭妇女,而是一个知识女性,她有许多自己感兴趣、也有能力去做的事情。

渐渐长大的我,渐渐体会和明白了过早失去母爱滋味的母亲,她最懂得孩子需要怎样的母爱,最懂得一个母亲应该担负起怎样的责任。

重温家书,使我们重温了许多岁月往事,重温了母爱;也使我们更加认识了我们的母亲、更加尊敬我们的母亲。我们永远感谢母亲!

早在几年前,我就很想让母亲动笔写一本传记类的书:写她的家史,写她的经历。

1994年1月14日,在给母亲的一封信中我曾专门提到这个问题——

今天去办公室,看到桌上一大堆来自四面八方的信和贺年片,就有一种丰收般的高兴和喜悦。谢昭良叔叔在信中写道,他建议您写一部自传体小说,一定会很有意思;二舅舅的信中也说,我们这辈人中有两个人的记性最好,一个是你妈妈,一个是四伦舅舅。看来,充分肯定您有非凡的记忆力,又肯定您可以拿起笔来为自己作传,已不是一个人的看法了。……

我想,此事您真可以做。您看过廖静文写的《徐悲鸿的一生》,又看过《曾国藩家书》,当然还有其他许多许多名人的传记。写这类东西,一是要有情感、真实;二是要有一些家庭发生大的变故之后,对人生的领悟、对世态炎凉的感受等等;三是生活中的趣闻也是能使之增色的。现在,出书已不是那么难了,自费出书不是不可能的,给您的亲友也是一个很好的纪念。即便不去出版社出,现在我们都有计算机,自己输入、自己排版,也能装订得很漂亮。真的!最近,我读了日本著名女经营家八佰伴的回忆录,比起您生活经历的丰富性来,可读性差远了。……

母亲的想法则不同,她更倾向于出一本书信集。

在一封回信中她明确地谈了自己的意见:

近来我在整理信件(只按年、月、日的顺序列好),边清理,边阅读,很有味道,勾起我对很多事情的回忆。我觉得,这比写回忆录要实在、真实得多。……

读这些旧信,使人变年轻了,可以看到你们的成长轨迹,可以享受到亲情。

我们不求发表,而作为家庭人员传读,留给子孙未尝不可。这是一件顶有意思的事,比写回忆录好。现在大家不提笔写信了,所以过去的信弥足珍贵。

作为平常人家,我们的家书不过是记录了平常人家的平常故事。然而,就是这份平常,日积月累,竟成为一份世间难寻,不可多得的珍藏。

(版面编辑:只恒文)


【手记】最好的献礼

只恒文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收藏有数万封来信,其中“慕兰家书”被博物馆的主人精心地用专柜予以陈列。那上方印有红色“中国青年报社”字样的信笺,从情感上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

“这是中国青年报著名记者谢湘向我馆捐赠的慕兰家书,共有1700封之多。”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说,“这样保存完好的系列家书,是不多见的。这足以说明家书的主人对家书的珍爱,也对我们研究和弘扬家书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谢慕兰老人酷爱家书,《曾国藩家书》是她最喜爱的书之一,其中许多段落她都能完整地背诵出来。张丁说,“谢慕兰老人就是这样不断地用详细的书信,来传递对女儿的爱和教诲。这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更显得弥足珍贵。”谢慕兰的女儿们说,母亲正是通过家书,引导她们一步步走向人生新的高地。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张丁说,谢慕兰老人是用家书这一特有的文化方式,“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这也正是慕兰家书的魅力所在。

2019年,是《慕兰家书》出版20周年。张丁主任特别向我介绍说,“慕兰家书已被很多书信爱好者熟知,但在今天,仍有其十分重要的教育和现实意义。不少单位在组织家书家风展览时,慕兰家书是他们较为看重和喜欢的。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慕兰家书的价值所在。”

2019年,也将迎来谢慕兰老人九十大寿。一个普通的家庭,一组平常的家书,记录了平常人家的一段平常故事,也见证了共和国的风雨历程。回头来看,20年前谢慕兰四个女儿以《慕兰家书》送给母亲的特别生日礼物,不正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最好的献礼吗?

作者:谢湘

责任编辑:龚蓉梅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