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课堂】“青年课堂”实录——忽培元谈创作

01-18 17:16 | 青年作家来源: 中国青年作家报

忽培元在甘肃临夏布楞沟回民村农村同村长交谈



艺术熏陶对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我生在陕北,生在革命圣地延安,我的家乡是西安附近的渭南市,这是我的祖籍,也是我童年生活过两三年的地方。我父亲是一个知识分子,是1948年西北农学院水利专业毕业的高级知识分子。虽然我是在小城镇出生的,但是,我自己的思想以及我儿童时代的朋友都是农村孩子,所以我对农民、对土地、对家乡的民情、风俗有一种情怀。

我的青少年时期,儿童时代都在陕北延安的黄土地上、延河畔上,我接触的是陕北的环境,陕北的人,因此我的精神底色,是黄土地的底色,是陕北人勤劳质朴,诚实坚定的性格特质,也因为这些,我爱上文学。

在《中国青年作家报》的记者采访中我讲了母亲的故事和关于阅读的内容。今天,我特别要介绍一下,黄土地文化的熏陶,对我的影响。比如说陕北的腰鼓,陕北的民歌,陕北的秧歌,和陕北的剪纸呀,面花呀,以及陕北农民的语言等等,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的性格,他们精神上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对我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我从小就有艺术的熏陶过程。比如说陕北的说书,就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说唱的形式用陕北方言来表达,讲述古今故事,讲述现实人生和陕北人的喜怒哀乐,还有他们的诉求和梦想。小时候,我们在月亮下,甚至严冬时节,都会坐在打谷场上,或者碾磨旁边听说书。一个盲人老先生讲陕北的故事,他用三弦做伴奏,腿上绑着刷版,手上绑着珠子作的乐器叫马渣渣。这些东西对我儿时的艺术熏陶起了很大作用,这种影响进入了我的灵魂,进入了我的人生。

在最寒冷的季节,半夜里,人们都蜷缩在露天下,偶尔也会在热炕上听陕北人说书,这种口头文学,对我们的文学创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熏陶。说到这里,我就提个建议啊,我们的青年如果热爱文学,对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类似于东北二人转等曲艺形式一定要多看看,这都是非常好的艺术熏陶。这种说唱是纯粹的中国精神、中国气派,是中国老百姓喜欢的艺术,实际上对我们的文学创作非常重要。

多年来,我们的文学冷落了这些艺术,远离了这些艺术,我认为是个很大的一个损失啊,这种损失实际上也使我们的文学,特别是我们的诗歌,我们的叙述方式和我们的语言表达,都在慢慢脱离开读者群,脱离开我们的艺术父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我们从欣赏习惯、表达方式和感情上疏远了我们的读者,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警惕的事情。

我从小就接触一些民间艺人,包括过年剪窗花,看老奶奶用一把剪刀和彩色的纸剪出鸡鸭鹅,剪出老虎豹子,剪出猪羊等等各种形象。剪出的十二生肖,都是非常有生活的美和艺术的美。类似这样的情感表达也对我自己在创作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我今天在创作过程中间,经常会想到这些淳朴又貌似简单造型。它包含着非常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生活的内容,就像我们的汉代造型艺术一样,非常博大精深。这些都对会我们的文学创作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它让我们知道,并不是华丽的词藻、艳丽的色彩、浮躁的抒情方式,才能够打动人。真正能够打动人的,是那些内在的力量,是那些朴素下面所包含的丰富的、贴切的而且能够进入人们心灵的内容。

文学如何与大地融为一体

文学如何和大地融为一体,如何和我们的大地母亲接通我们生命的脐带?不管我们生活在什么环境,当然我讲的是农村,我认为同样有类似的文化元素,只不过是他的表达方式和他所展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最近创作的《乡村第一书记》这本长篇小说的创作过程和创作动机,以及创作中的一些感想。这是我自己近三年全力创作的一本长篇小说,他的题材取自我们的农村现实生活。书的背后印有一段话,第一句就说“是和现实生活接通连通着脐带的的一本长篇力作”。这本书反应的是当前衰退中的农村和我们党十八大以来提出精准扶贫策略以及十九大以后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所开展和出现的一系列乡村人物,在这个大舞台中间,发生的一些灵魂碰撞、情感交织、和道德较量。这样的现实题材,可以说是最缺乏诗意的。我们的生活现在就是缺乏诗意,那么怎么样在这种平庸,甚至是非常平淡的生活中间,发现诗意?发现普通甚至是很平庸的人身上闪光的东西,发现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较量中产生的戏剧性效果?这是我们创作者从现实生活体验观察,提升提炼艺术元素的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挑战。

我有一个先天优势,就是对农村很熟悉。我插过队,曾经在上世纪70年代初,在延安农村插队。19岁就下去,下去以后入党担任村支书,后来又担任了连队总支书记。和农民摸爬滚打过五六年时间,在农村土地上感受了深刻的思想熏陶和情感熏陶,并且积累了好多农业知识和农民生活经验。这些对我创作这本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觉得青年作者如果要立志成为一个合格的写作者,你必须有比常人更有心有意的沉到生活的底层。我们有个很好的榜样,就是柳青先生。他为了写创业史,在山西长安县的农村,一下去就十年,把全家带下去,住在一个乡村里面,在一个窑厂上,长期和农民摸爬滚打,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处境,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每一户人的生存状态,了解我们党的各个时期的政策在农民中间所引起的这种变化和对农民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所以他写出来的创业史,反应了一段真实存在过的历史,反映了我们的农民兄弟的艰难。从旧时代的旧农民变成一个新时代的新农民,就像蚕脱茧而出的那种艰难过程。

创业史是不朽的,书中写的内容也可能某种方面不是完美的,但真实地反映了这段历史,这是很很宝贵的,所以说它是我们农村发展中实质性的一部作品。直到前年开两会的时候,在晚会上,几名作家还朗诵了柳青先生创业史中的一段。

我说说《乡村第一书记》这本书创作的一些情况。书中我们塑造了一个共产党人的群体形象,也塑造了劳动人民的群体形象,其中有复员军人,有下派干部,有村子里土生土长的农村干部,也有普通劳动者的形象,共同组成了我们乡村振兴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现在还有同志提出说,谁现在还愿意回到乡村?那么都不愿意回去,你那个乡村振兴是不是就是一句空话?我认为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完全多余的。

我最近到浙江农村、甘肃农村、四川农村也到陕西地区的一些农村、河南农村,看了好多比较偏远的村庄,村庄里头,我们的大学毕业生,我们的下派干部,还有好多回乡青年,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特别是温州有一位学法律的女同志。她在北京法律事务所做得很好,但是呢,她发现他们的乡村在衰败。她就创建了一个公司,到温州的农村,去把那些古老乡村空出来的房子,成为危房的那些院落,通过现代意识的设计和提升,修缮成非常具有现代感的既古老又年轻的住宅。成为旅游者愿意居住,城里人愿意居住的,有特色的文化院落。我还看到有的青年在农村,大学毕业以后回去养蚯蚓,一年还收入100多万,有这些想法并付诸实施的人非常多。中国人不可能都集中在城市生活,我们就这么大一块土地,最终还要有几亿人在农村生活,农村如果搞得没有城市好,肯定是没有人愿意回去的,如果农村搞的跟城市一样,而且环境和食品都优越于城市,我想是肯定是人会到这些地方去生活的。

振兴乡村,和城市的发展是我们振兴中华的两翼,这两翼缺一不可。当然农村的现代化和城市的现代化,应该同步,但是呢同步不同于等同,农村永远都是一个具有乡土气息的环境,充满了情感。并且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更直接相联,更具有诗意的生活状态。我们振兴乡村,振兴文化,重新构建我们的精世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

我们的写作者关注这个领域,用我们的笔来表达这个领域也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任务,是一个历史的使命。所以我就拿出两三年的时间,完成了这本书,希望大家读了以后能够喜欢,也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所塑造的青年群体的形象,给我们青年的人生,起到一种导向作用。

“我们有责任写出与我们时代相匹配的作品”

我刚才讲的柳青的例子,就是说我们要立志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成为一个能够对得住这个时代,写出与时代相匹配的作品,就必须要对这个时代充满感情,充满我们自己应有的那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首先要拥抱我们的时代,不要埋怨我们的时代,因为你在这个时代中生活,这个时代承载了我们,给了我们生命中所拥有的一切,那么他就是我们应该拥抱的,应该全身心的到这个时代中间去体验,去理解,去阅读,去感受,然后再呈现出我们的时代,这是我们最重要的责任。

我们在拿起笔写作的时候,要经常向自己提问,我所表达的这些情绪,这些思想,这些感受,是不是这个时代所呈现给我们的,还是我们主观上片面的理解。一定要有这种意识,尽量让我们的思想接近时代的本质,接近真理。我们不可能穷尽真理,但我们尽量的接近真理,这就是一个责任感的问题。这个责任感非常重要,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有一些书啊,主观色彩非常浓,和我们的真实生活有很大的距离。而我们的青年,往往容易受到这些个性化写作和这种片面情绪的影响。那些远离我们生活中劳动者的情感、心灵和他们的真实处境的作品,实际上对我们的时代是一种歪曲,对我们的情感上也是一种伤害啊!

我看到那个群里有正在我们的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第一线工作的驻村第一书记。我首先向大家问好,特别对你们表达我的敬重。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致辞中,也在向大家问好,认为大家很给力,就是要特别注意保重身体。这话说得我听了非常感动,因为我了解到好多第一书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压力都是很大的。从城镇到乡村,首先要面临的就是生活关,以及精神上的、环境上的巨大变化所带来的困难。有的同志会寂寞,好像进入了一个很冷落的环境里。那怎么样来适应这个环境,我想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环境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挑战。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和挑战,我觉得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这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同时这也是人生中的一个机遇。

比如《乡村第一书记》这本书里,我们的主人公白朗在下去第一天晚上,满以为一路上都很顺利,从省到市到县都是锣鼓喧天,欢迎他到来。但是到村里,他很快就遇到了挑战,好多村民来到他住的院子里,就有人挑事儿,让那些困难户、光棍汉,找他要救济,又要吃饭又要生存又要老婆等等吧,这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后边儿,一连串的挑战,你不下到村里头,你不介入这种生活,你就不会知道这些有多难。

我自己也是从村支书走出来的。有时候开一夜会定一件事情,都统一不了思想。第二天天刚亮,又要上地劳动。那时一个19岁的青年,白天在会上表现得非常坚强,但是晚上会在被窝里头流泪,那种难受无法用语言表达。所以我对我们的第一书记特别敬重。如果我们的写作者,能够深入到生活中间,体会到这种困难。体会这种苦中的乐,体会到这种追求的动力,那么我们写出来的人物就不会是虚假的,也不会是自私的,而是代表着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代表着我们的主旋律。在此,向我们的第一书记问好致敬。

本文编辑︱只恒文

录音整理︱孙青林 卢景洋 王胜


作者:忽培元

责任编辑:龚蓉梅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