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催婚”愈演愈烈?专家:你的担心父母可能根本不知道

01-31 19:56 | 舆情来源: 中国青年报

随着春节的临近,一年一度的春节焦虑也如约而至。

前不久,“女博士为避催婚,春节要求值班” 的新闻登上网络热搜榜,引起网友热议。而这,只是春节焦虑的一个缩影。

不少网友借机表达春节被“催婚”的担忧。甚至有人选择租伴侣或春节旅行来应对。

根据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和“青年之声”婚恋服务委员会发布的《当代青年群体婚恋观调查报告》,也印证了,家人“催婚”,是青年单身期间最大的压力来源。

与此同时,有网友指出,“催婚”似乎越来越严重,但离婚率却在升高。

春节“催婚”年年有,春节“催婚”是否愈演愈烈?离婚数量增多与“催婚”之间有无关联?带着这些问题,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宋月萍。

记者:为何“催婚”在春节比较多见?

宋月萍:春节“催婚”和人口流动有很大关系。以往孩子都在父母身边,父母平日里就会催了,不用等到春节。人口流动现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年轻人,人口流动率可能在20%以上。在外工作的人年底才可能回家。这时候父母的婚恋观念就会施加在孩子身上。所以春节是一个爆发期。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记者:春节“催婚”在变得越来越多吗?


宋月萍:是越来越多。 “催婚”是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年轻人的婚育观和择偶观,和上一代人也会有很大变化。日本就很明显,不婚或推迟结婚的意愿和现象都非常普遍。当男女都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女性也有相对平等的机会进入劳动力市场,她就不太会接受以往的婚恋观念,也无需必须以婚姻来证明自己。现在晚婚或不结婚并不一定表示失败,甚至还可能彰显了独立思想和经济能力。中国这几十年的经济转型中,就业行为、经济能力在代际之间区别很大。像我的妈妈就是没有工作的农村妇女。她不可能不结婚,她需要通过结婚组建家庭来得以维持生计。久而久之,在我们父母辈的认识里,子女也总是要结婚的。

记者: 晚婚现在逐渐成了一种趋势,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宋月萍:晚婚有一些客观因素。教育程度高,参加劳动的时间就会晚。另外主观因素上,以前的女性,可能到了20岁左右就要嫁人。现在,当一个人还要坚持经济独立,这肯定需要几年的时间。

(图文无关 图片来源于新华网)

记者:长辈们希望孩子在年轻时早点结婚,而一些年轻人则认为,应该找一个合适的人结婚,如果婚姻不幸福,宁愿单身。您如何看待两代人不同的婚姻观?


宋月萍:很难说谁对谁错。长辈会将生孩子和婚姻联系起来,女性不结婚就是不生孩子,不生孩子生命就不完整。他们会认为结了婚就会幸福。可现在年轻人要追求生活质量,而婚姻会给生活质量带来变数。“催婚”从实质上看,是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型,社会急剧转变所带来的婚姻观、择偶观,在两代人之间的冲撞。目前来看,确实很难协调两代人婚姻观的不同。

记者:子女和父母关系会因为“催婚”变紧张吗?

宋月萍:“催婚”是否成为家庭矛盾聚焦点,这个有待研究。但我不太认同“催婚”已经成为当下家庭矛盾突出的点。

(图文无关 图片来源于新华网)

记者:有报道显示,近年来离婚数量逐年增多,且由女性提出的离婚数较多。离婚增多和女性仓促结婚之间有关联吗?


宋月萍:我不认为这有太大关联。女性敢提出离婚,这可能是一件好事,说明女性在婚姻中的主动性在增加。女性敢离婚,和她的经济能力有关系。另一方面,和新婚姻法、反家暴法的确立,保护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权益也有一定联系。

记者:年轻人该如何疏解春节的“催婚”压力?

宋月萍:父母为何会催你,很大一个因素,是父母希望通过某件事进入到你的生活中来,这可能和子女平时与父母沟通不太密切有关。年轻人日常和父母需要有一个平等的沟通交流。只要不是太固执的父母,一般还是能理解年轻人的观点。你担心被“催婚”,父母可能根本不知道这件事。你得让父母意识到你是怎样想的。父母也需要心平气和去和孩子交流,说不定这样还能达成一致意见。

编辑:王帝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李冬

作者: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