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爆米花发表TOP论文,公众号粉丝15万+,杭城水果店老板都想认识浙大这位博士生!

02-19 18:29 | 校园+来源: 浙江大学官微

还记得不久前刷屏的“浙大学者变废为宝,将废弃果蔬发酵的霉菌孢子碳作为储能材料引入能源领域,获得高能量密度电池”的研究吗?作为提供烂水果用作实验材料的玉泉北门水果店也因此火了一把,不少校友纷纷调侃:“北门水果店可以署名吗?


而自从文章发出之后,有人说,该研究的第一作者钟宇也成了整个杭城许多水果店老板最想结识的一位顾客。多家超市或水果店向他发来的邀请,主动要求为他的科学研究提供完全免费的“水果支持”

水果店一角

脑洞大开

2014年秋天,已在法国取得工程师学位、回到国内工作的钟宇,“打算搏一把”,想到浙大攻读博士学位。


“每一个浙江的考生都有一个浙大梦。”他这样总结自己选择读博的原因。


经过将近两年的准备,2016年9月,钟宇如愿进入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夏新辉老师团队,开始进行生物质衍生碳储能(主要是锂硫电池)相关的研究工作。

钟宇(左)和夏新辉研究员(右)

锂硫电池以硫元素作为正极,由于其能量密度较传统锂电池大,成为了新一代锂离子动力电池的重要研发方向。而钟宇的研究致力于寻找一种合适的储硫材料,解决锂硫电池现有的循环寿命短的问题。


一个秋日的早晨,钟宇来到实验室后,发现自己的办公桌上端端正正地摆着两个烂橘子,“还以为是谁的恶作剧”,直到看到夏老师发送给他的消息,希望他“把这两个橘子稍微看一下”。


“看一下”是钟宇所在课题组的“行话”,他立即就明白夏老师的意思是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霉菌的细部结构。可当时的他觉得这“有点疯狂”,因为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似乎还没有人这样做过。


但心里的那点疑惑,从他在显微镜中看到霉菌的天然微纳结构的那刻起,就消失了。那是一种“属于大自然的形态,非常有意思”,钟宇回想道。他也立刻相信,这会是研究的一个突破点。


从那天起,钟宇三天两头到水果店去回收烂水果。后来,他更是对各种霉变材料着了迷,除了水果,发霉的大米也要拿来研究一番。就这样,利用霉变食物和果蔬发酵制作电池碳材料成为了他专攻的科研方向。

摆放在水果店中的烂橘子

经过两年多的反复实验和优化,钟宇在夏新辉老师的指导下,基于霉菌中提取出的孢子碳制备出一种新的电极材料,将其用于锂硫电池正极,电池的循环寿命较改性前提高了十倍。


2018年8月,钟宇以第一作者身份将研究成果发表在材料领域的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杂志上,影响因子21.95

独辟蹊径

“导师最让我佩服的地方,就是他‘怪异’的思路。”在导师的指导下,钟宇深刻地认识到“科研,就是要不走寻常路”在钟宇眼里,夏新辉老师是一位有趣而又充满激情、严厉但又能体谅学生的科研学者。


冬日里的一天,钟宇和往常一样与导师在实验室里讨论问题,但窗外传来的“嘭”“嘭”声却时不时地打断他们的谈话。


原来,在玉泉北门外的马路对面有一位卖爆米花的师傅,用的是老式的爆米花机。每制出一锅爆米花,都会伴随着“嘭”的一声巨响和一股浓密的白烟。


“能不能把爆米花用作电极材料?”钟宇随口说了一句,但并没有将这事放在心上。第二天,他的桌前留下了一袋爆米花和一句“看一下”。钟宇知道,新的任务又开始了。

夏新辉(左)和钟宇在实验室

钟宇将爆米花经过碳化处理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大米经过高温高压快速膨化之后,体积增加了20多倍,其内部结构也从原来的致密状转变成了交联蜂窝多孔状。于是,他打算对这种特殊结构的材料继续改性,使其适于用作电极材料。

但如何方便地随时获取实验材料成了一个难题。钟宇从网上购买了一台老式爆米花机,打算自制爆米花。为了避免在教学楼内使用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他将爆米花机搬到了位于郊区的亲戚家里,在“浪费了好多大米”之后,终于制出了第一锅爆米花。

但这种爆米花机要求一次性放入比较多的大米,而且总是跑郊区也不方便。这时他发现在网上有手工艺师傅可以制作微型爆米花机,于是立刻定做了一台。这台工艺品级别的爆米花机仅有二十多厘米长,功能却丝毫不差。伴随着“噗”的一声,他在实验室也可以制备“实验材料”了。

钟宇专为实验定做的微型爆米花机

有了实验材料的产量保证,钟宇结合金属盐造孔技术,原位制备出一种全新的复合材料,给储能领域的研究者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思路


2017年9月,钟宇以第一作者身份将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杂志上,影响因子21.875

主动出击

钟宇在绘制材料模型

作为一名材料科学系的研究生,钟宇在写论文的时候,常常需要为抽象的材料结构画出生动形象的示意图。“夏老师常批评我们的图画得不好看。”他仍记得自己刚开始写论文的时候,还对夏老师的批评有些不服气。一次偶然的机会,钟宇发现导师的论文里有几张配图确实非常漂亮,请教后才得知,原来那是用三维动画渲染软件3d Max绘制出来的。3d Max软件在室内设计、影视特效等行业应用非常广泛,在科研领域却很少有人擅长。但钟宇认为精美的论文配图可以更好地总结凝练自己的研究成果,避免自己的工作被埋没,因此萌生出深入学习这一软件的想法。他报名参加了一个三维建模培训班。


培训班持续一个月每天下午培训4小时。钟宇每天都提前准备好10个不同的材料结构,如石墨烯、碳纳米管等,带到培训班里,请老师讲解应该如何建模、贴材质、加灯光、渲染出图。就这样,培训班结束后他基本掌握了不同材料结构三维建模的“共性”,开始每天“在实验室的电脑前自己鼓捣”


钟宇渐渐成为课题组内外闻名的画图高手。越来越多的同学请“钟老师”帮忙绘制示意图,对此他也概不拒绝,而是将其视作一次练手的机会。更多的时候,绘制科研图片还会成为他的“学术外交”手段,“我帮别人画图,别人也会教我做实验或者改论文”。


正如坚定地学习三维制图、以期科研成果被更好地理解一样,钟宇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在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上展示交流自己科研成果的机会。他曾赴新加坡和加拿大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了大会口头报告。虽然他也会提前四五天写好发言稿并背诵下来反复练习,但上台前还是免不了紧张,好在“讲到自己的研究内容后就开始进入状态”。但直到今天,钟宇仍觉得在国际会议上作口头报告非常有意义,至少让自己再也不会怯场了。


研之成理

在参加学术会议时,钟宇除了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还不忘向参会的老师同学介绍自己跟伙伴一同运营的微信学术公众号。


2016年2月,他加入了由化学系2015届博士研究生陈昌磊创办的材化高领域学术自媒体——“研之成理”的创始团队。他们创办这一公众号的目的在于“打造一个高水平科研技巧共享平台”,因此平台亟需生产高水平的“干货”,于是钟宇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在公众号里分享绘图技能和实验技巧的“钟老师”。


如何制作高质量的原创文章始终是摆在钟宇面前的难题。在他看来,“原创”意味着不能在网上随随便便找得到,必须是“真正意义上有关科研技巧的分享”。也许在外人看来,“研之成理”作为一个自媒体多少显得有些严肃,但钟宇更关心的是公众号的口碑。

“记不清是哪一天了”,2018年上半年,“研之成理”关注人数突破15万人。迄今为止,累计推送与浙大相关的科研成果报道超过150篇,在“环球科学”杂志社评选出的2017年度十大自媒体学术公众号中位居第二。

钟宇希望“研之成理”能真正解决研究生乃至科研工作者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搜索某一个学术关键词,可以得到所有经过解读的相关文章”,或者“搜索一种试验仪器,可以得到具体有效的操作方法”。

公众号在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经费支持,2017年12月,钟宇注册成立了杭州钟老师创绎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以科研制图为主要业务,并顺利入驻浙江大学IdeaBank创客空间,这总算缓解了运营公众号所面临的财务压力。

本自无心

然而,钟宇“完全没想过自己会取得今天这些成就”。


平日里,他喜欢打篮球,是篮球队的一员,“虽然我们队从来没赢过”。有的时候实在“看不下去文献了”,他也会喊上师兄一起打DOTA放松一下转换思路。


也许可以用“无心插柳柳成荫”来形容钟宇。他喜欢做事情的时候不带任何目的性,“先把事情做成,再谈意义,只要做成了都有意义”


在外人看来不走寻常路的钟宇,又何尝不是以异乎寻常的努力才走出了不寻常之路:他曾连续一年坚持每天上午七点到达实验室开始工作,晚上十一点之后离开;加班到凌晨三点也是常有的事;发表第一篇SCI论文时,历时3个月,写出了六十多页的文档,前前后后反复修改十几稿……

2018年10月,钟宇获得浙江大学学生最高荣誉竺可桢奖学金“我以为自己被淘汰了”,得知自己获评竺奖的时候,他刚刚换下自己答辩时穿的正装。紧接着,祝贺的消息挤满了他的微信列表,“感觉不可思议,像在做梦一样”。


“其实这一路走得挺不容易的。但是我觉得在浙大这段时光真的非常值得,真的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经历。”回想起读博这三年,钟宇如是说。


文章来源:“浙大研究生”微信公众号《靠爆米花发表TOP论文,公众号粉丝15万+,这位浙大工科博士生可不一般!》

作者:刘振宇、段茜月、漂浮桃花蕊

责任编辑:校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