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参与率100%!一起来看这个华南理工十佳班集体是如何炼成的?

02-27 15:06 | 校园+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有这样一个班集体,鸾翔凤集,宽德明辩;

有这样一个班集体,活力四射,个性张扬;

有这样一个班集体,轻舞飞扬,永不言弃。

在校园十佳班集体的评比现场,一个名叫《流光》的节目震撼全场,为大家缔造了一场令人惊叹的视听盛宴,而最终,他们也不负众望,以综合评分第一的成绩拿到了华南理工大学十佳班集体的荣誉。

电信学院十佳现场合照

他们就是电信学院16信工6班——虽然年轻,但充满自信;虽然稚嫩,但敢于拼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群英荟萃造学术高楼

2017年夏,学校“同意2016级本科生转专业”的公示,造就了16信工6班。当一个班级有31名优秀同学都是转专业而来,这将会发生什么呢?

课堂上认真听讲,课下及时完成作业,定期开展学习交流会、英语口语交流会......现在,信工6班有6名同学GPA排名专业前10,18名同学排名专业前30%。班上31名同学,共获得5项国家奖学金,13项国家励志奖学金,15项校级及企业奖学金,奖学金获得率高达84%。

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信工6班的同学也积极参加科研,践行自己的理论知识。在班上,参与包括SRP、国创在内的校内外科研项目人数比例达到100%,国创参与者有11人,SRP参与者有25人,更有3位同学是国创项目主负责人。班上还有同学发表了SCI论文。

团结友爱,共筑班级之家

信工6班,不仅是一个班级,更是一群人的家。什么是家?家是爱的聚合体,因爱而聚,无爱则散。信六便是这样一个由无数的爱聚集而成的大家庭。

在这个家里,你可以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大家自发组成班级学习小组,当有问题被提出时,线上线下积极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和观点。

在这个家里,你从不会感到寂寞孤单。一篇有意思的文章,一首好听的歌曲,一部发人深省的电影……各种各样有趣的事情都可以在班群里分享。在这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但你总能找到与你兴趣相投之人。

信六是一个大家庭,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在这里,室友就像是亲人,他会在每天早上准时叫你起床,会在你晚归的时候传递一份关怀,会在你有不懂的问题的时候耐心的给你讲解,会在你难过的时候借你一个肩膀,会在你开心的时候共享同一份愉悦,会提醒你天冷了要加衣服......

在繁忙的学习之余,信六也不会忘记班级团建。每当有人过生日,班级都会精心策划,给寿星带来不一样的惊喜。班长还经常组织大家一起郊游,爬山,参加学校活动,同学们也都会积极参与,俨然把信六当成了另一个家。

班级管理 人人参与

班级管理并不是班长一个人的责任,一个优秀集体的形成也不可能只靠一个人。在信六的班级管理中,大家都会积极地参与进来。

江军是信六的班长,从大二开始,班里的学习、纪律和日常活动的开展都是由他负责,一年半的班长生涯他付出很多也收获很多,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累并快乐着。张寅天同学是信六的学习委员,他起到了带头作用,总是耐心地解答同学们在学习方面遇到的问题,他常常说自己并不是最优秀的,但绝对是最努力的。

信六夺得“校园十佳班集体”

拿到“校园十佳班集体”的荣誉,更是离不开信六每个人的努力和付出。

大二下学期,信六召开了一次“标杆班集体建设”主题班会,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目标直指“校园十佳班集体”。在决赛前的一个多月,信六班的每一位同学都认真对待任务,不逃避,不推脱。专业课程安排比较紧密,便拿出午休或晚上讨论方案,周末一起排练节目。导演组呕心沥血的指导,道具组事无巨细的安排,舞蹈组不停地跟拍合拍的练习,可以说,为了这个至高无上的荣誉,信工6班的每一个成员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锦囊妙计,铸造优秀班级

下面,我们再来一起看看信工6班班级管理的经验分享。

认真对待班级建设。信六每个学期至少开两次主题班会:各班委总结工作并展望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班主任或辅导员针对工作提出意见;邀请14级或15级的师兄师姐做专业学习经验分享......通过不断总结自身不足、借鉴优秀班集体的管理和建设经验,组织各种团结友爱的活动……信六成为了一个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建立和管理好班级公众号。信六有着一个专属于它的公众号——IE六览器。这里是学习委员每周准时发布作业的阵地,也是六班各位有才华的的同学们一展笔墨的平台。有心理委员在大家学习生活疲惫时发布的心灵鸡汤,有各位文艺青年涉猎广泛的书评影评,有师兄师姐的学习经验分享......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进来,感受到集体的温度,营造和谐互助的班级氛围。

安排楼长负责宿舍管理。因为都是转专业而来,所以信六的学生住得比较分散,这造成的问题是宿舍管理、收发作业、讨论问题不太方便。竟然有宿管管理一栋宿舍楼,那能不能自己建个楼长管理班级宿舍呢?有想法,那就试一试!现在看来,这一招的效果非常理想。

华南理工大学 新媒体工作室

信息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学生在线

图:受访者提供 采访:王耀庆

微信编辑:鲍恩

作者:华南理工大学学生在线

责任编辑:校媒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