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打造非遗传承的“龙江IP”

03-05 13:43 | 创业+来源: 东北网

东北网北京3月4日讯(记者 许诺 王春颖)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在今年的两会上,来自黑龙江省的全国人大代表孙艳玲和刘蕾建议建立国家级传承人非遗博物馆,探索打造非遗传承的“龙江IP”。在文旅“联姻”的大背景下,黑龙江省作为非遗资源大省,在促进本土非遗保护工作之外,正积极探寻行之有效的传承模式。

孙艳玲:建立国家级传承人非遗博物馆

渤海靺鞨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第四代传承人,全国人大代表孙艳玲笑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比大熊猫还珍贵”。

随身物品中,几套亲手缝制的满族服饰,以及头饰、鞋等饰品占据整个行李箱。在从事传统文化事业的孙艳玲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地位。为此,她在此次会议上将提出建立国家级传承人非遗博物馆的建议。

孙艳玲建议,建设由国家财政拨款,专项扶持的国家级传承人非遗博物馆,以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非遗博物馆由国家级传承人自主经营。采取以国家“输血”与自身“造血”相结合的方式,让非遗保护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借助高新技术研究非物质文化,以适当的方式传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孙艳玲说,国家级传承人非遗博物馆可以通过收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影像及文字资料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

全国人大代表刘蕾。郭俊峰摄

刘蕾:文旅“联姻” 坚守民族文化阵地

两会上,坚守“非遗”阵地、传承传统文化,刘蕾和孙艳玲两位代表不谋而合。作为大会唯一的赫哲族全国人大代表,刘蕾会前多次赴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乡八岔村赫哲族伊玛堪传习所调研,和乡亲们一起唱小调、聊家常。

赫哲族是以渔猎为生的民族,《乌苏里船歌》优美的曲调就源自于赫哲族小调。说唱艺术“伊玛堪”更是珍贵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赫哲族文化,是刘蕾最关心的事。

履职以来,刘蕾把“加强同江市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发展民族文化要结合民族旅游”等建议带到全国两会。回到家乡后,她建议当地赫哲文化馆每月举办鱼皮工艺品制作班,通过政府对乡村产业的扶持,帮助村民建立两个鱼皮产业合作社,年增收30多万元。

刘蕾建议,应建立鱼皮艺术传承中心,展示原生态非遗作品。配合静态展览,传承人定时设摊,现场展示精妙绝伦的手工技艺,展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同时文旅融合,深度切入到旅游层面,“赫哲族鱼皮艺术传承中心的建设将让大家有一个可去、可看、可玩的地方,同时带动少数民族提高经济收入。”

黑龙江省正在建设的龙江非遗展馆。资料图

打造龙江“非遗IP” 让更多人听到非遗故事

普及非遗文化和知识,要走进广大市民。记者从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中心了解到,我省正在着力推进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黑龙江省非遗展馆预计于今年5月份建成。

“传承人身上有绝技,但绝技不属于他们自己。非遗要回到社会、回到孕育它们的民间土壤。”黑龙江省非遗中心主任孙亚强介绍说,黑龙江省非遗展馆将以非遗展示为主要平台。“非遗传承要靠活态传承,展馆将以现场互动、技艺展示为主,文物为辅的方式展现,打破传统文物展示模式,集聚更多的非遗资源,使之成为非遗活态展示的重要窗口。”

据孙亚强介绍,黑龙江省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满族传统服饰,又有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他们各具特色,保存地十分完好、鲜活,通过非遗展馆这一平台,更好地传播、传承、保护,对有特性的项目,在保护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文创开发,让非遗成果走进寻常百姓家,让大家看得见文物,看得见传承人,看得见遗产,看得见实物。

作者:许诺 王春颖

责任编辑:于璧嘉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