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职,他们都是追梦人 中职教育为学子提供“追梦跑道”

03-06 10:53 | 校园+来源: 海南日报

海南省技师学院电工专业学生在实训基地做照明线路实验。

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选拔赛上,海南省技师学院学生进行水处理检测实验。本文配图由受访者提供

■ 本报记者 陈卓斌

利用飞旋的砂轮,将一片片贝壳打磨成“绿叶”“山石”,然后再通过拼接、粘连,一座层次丰富的“青山”便被雕刻出来……2月22日,海南省技师学院毕业生、车间工人莫恒锡在学校与老师一起创作“贝雕画”。

海南日报记者近日在海南省技师学院实训基地看到,学生们有的正埋头绘图,有的手持椰壳,仔细挑选下刀雕刻的位置……他们的神情都十分专注。

近年来,我省加大力度推动中职教育迈上新台阶,在技能大赛、非物质文化传承、扶贫帮困等方面亮点频现。同时,推动“工匠精神”加快落地,进一步提升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

赛场竞技追逐梦想

春日的海南省技师学院花团锦簇、绿树成荫。刚吃过午饭,该校教师陈绵睿就加快步伐向学校实训基地走去。

“2013年,我到海南省技师学院就读后,就开始参加各类竞赛,最擅长的项目是塑料模具。”陈绵睿说。

今年21岁的陈绵睿,曾多次代表海南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选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通过与全国各地选手的赛场比拼,我可以全方位认识自己的水平,在比赛中获得成长。”陈绵睿说。

在去年举行的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选拔赛上,陈绵睿在塑料模具工程项目中获得全国第3名的佳绩,并入选国家集训队。现在,他每天都忙着进行电脑建模和车间实操。今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的陈绵睿,最后一次冲击世界技能大赛的出线资格,“希望能在俄罗斯参加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圆自己一个梦。”

去年6月,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选拔赛闭幕,我省7名选手入选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这7人全部来自海南省技师学院。据海南省技师学院院长石磊介绍,该校从去年起将世界技能大赛的比赛内容融入学校多个专业的日常教学、课程设计中。在国内外技能大赛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成为在校学子的好榜样,激励他们不断追逐自己的梦想。

近年来,我省坚持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训、以赛促改”,推动中职教育发展。去年,我省通过举办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省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等系列赛事,选出了一大批优秀中职学校师生代表海南参加国家级技能大赛和教学能力比赛,取得佳绩。

让传统技艺后继有人

相较于技能大赛上激烈比拼的动感画面,“非遗”文化的传承场景显得很安静。近日,海南日报记者在海南省技师学院看到,该校车间里摆着几台砂轮机,老师吴鉴峰、刘飞雄和车间工人莫恒锡三人正在进行贝雕创作。

“看到贝雕工艺的第一眼,我就被这门技艺迷住了。”莫恒锡说。2012年入学后,莫恒锡等人成为海南省技师学院第一批学习贝雕工艺的学生。毕业后,莫恒锡在该校车间工作,继续和贝雕打交道。

在老师刘飞雄看来,莫恒锡坐得住、很用心,“在很多年轻人眼中,创作贝雕很枯燥。如果不用心,很难坚持下来。”

2011年,海南省技师学院赴广西邀请北海贝雕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曹世莲、第五代传承人吴鉴峰来校任教。刘飞雄,开始向吴鉴峰拜师学艺。“刚开始学贝雕时,经常缺少雕刻材料,我只能常常向海鲜商贩求购贝壳。我家的饭桌因此也常常出现海鲜。”刘飞雄笑道。

“刚开始到海南任教,我心里也没底,不知道能否将贝雕技艺在海南发扬光大。”吴鉴峰坦言。经过两次考察,他最终坚定了自己到海南任教的决心,“我看到了海南省委、省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也看到了海南省技师学院引进人才的诚意。”

如今,位于海南省技师学院的贝雕画艺术“产、学、研”一体化基地,每年能够制作出贝雕画作品1000多幅,年产值200多万元。

无独有偶,近年来,为传承海南民族文化,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开设了黎族织锦技艺和黎族剪纸技艺专业;儋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花梨木雕刻技艺等专业……国家级非遗木雕(花瑰艺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徐日龙,每周都会前往澄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上门为孩子们传授这项十分古老的技艺。

在中职院校的传承下,众多传统技艺,正焕发出新一轮勃勃生机。

  用勤劳双手摆脱贫困

三亚海棠湾免税购物中心某柜台营销主管许丽花的家中挂着一幅旧画。那是许丽花读中专二年级时,别人给她画的一朵花。“这幅画告诉我,作为贫困家庭的女孩,我要像这朵花一样,努力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绚丽色彩。”许丽花说。

曾经辍学的许丽花,2015年进入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接受职业教育。毕业后,进入免税店工作的她收入不错,还帮家里盖起新房,日子越过越红火。

过去,我省贫困地区一些女孩辍学后,没有文化和技能,只能打零工赚取微薄收入,然后早早结婚生子,继续贫困的生活……为改变这一局面,10年前,我省在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创办“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招收来自贫困家庭的女孩,免费供她们读书。据统计,10年来,我省共有9600多名贫困家庭女孩在“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接受职业教育。已经毕业的7141名学生里,有5000多人用双手摆脱贫困。一些人成长为企业骨干和家庭致富的顶梁柱,许丽花便是她们中的一员。

近年来,我省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功能,推动“扶贫先扶智”的“造血式”扶贫工程,帮扶贫困家庭子女完成学业、学会职业技能,提升贫困人口的素质,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助推贫困地区脱贫。

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对本校建档立卡学生在行政班之外,还要开设“扶贫励志班”,开展第二课堂励志教育活动。目前,我省在全省中职学校中开设了251个“扶贫励志班”,对9157名贫困家庭学生实施精准施策、精准培养、精准就业、精准脱贫。此外,各中职学校也根据自身特色开设各类班级,助力脱贫攻坚。

同时,我省大力促进校企资源融合、师资融合、课程融合、文化融合,探索实施现代学徒制。全省中职学校与金海浆纸业、海马、海汽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组建了由职校、行业、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9个……这些举措,将中职校门和企业大门的距离越拉越近,为学子提供了更多“追梦跑道”,为他们创造更多机遇。

编辑:庞玉

作者:海南日报

责任编辑:校媒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