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光绍委员: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是“深层次制度性安排”

03-06 18:16 | 代表委员之声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北京3月6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王烨捷)“营商环境”再次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大亮点。今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屠光绍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当前正在营造的营商环境,应把重点放在“深层次的制度性安排”上,而不是简单通过“给钱、给地、减税”等一次性表面措施,来吸引投资、吸引企业家。

“营商环境的营造,有阶段性,每个阶段的重点都不一样。”屠光绍曾长期在地方政府经济管理、金融改革的第一线工作,是一名“学者型”官员。他告诉记者,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阶段,的确通过经济利益、税收减免、土地租金减免等措施改善营商环境,吸引了一大批海外企业在华办厂,这是由当时我国国情所决定的,“这种直接的方式,对我们当时的政府来说,更加容易实现。”

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到今天全面步入经济转型升级“新时代”,营商环境的打造则应该从要素流动转变成为完善制度,“从利益安排上升到制度安排,不断深化自身对外开放的深度。”

这种深层次的制度安排,包括“法律和监管环节”的制度保障。“现在外商再来中国,不是简单给他一些利益他就来了,对方是想要求得更加稳定的权利保障,而不是简单的给些利益。”

屠光绍说,“看利益”是指直接看能拿到多少钱、多少好处,“看权利”则决定了一个外商能在中国待多久,是否可以持续发展。前者只是“短期安排”,一次性给好处;后者则要求各地建立更加长期性、基础性的制度。比如,外商很有可能关心中国的法治环境,是否公平、透明、可持续、依照国际惯例等。

记者注意到,在营商环境的改善中,总有一些城市或者县市推出某某产业落地给予多少购房补贴的说法,或者某某千人计划专家在本地创办企业给予多大面积免费办公场地的说法。这些在屠光绍看来,都还处在营商环境营造的“初级阶段”,“各地情况不同,有的效果未必好。”

屠光绍说,很多知名大企业现在可能并不看重一个地方能给多少钱,而更多地关心一个地方是否具备其所需要的“优质的生产要素”。比如“人才”,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关心高层次人才、海外人才能否自由流动,特聘专家能否落户、孩子读书问题能否解决,外国雇员能否自由出入中国等。此外,还有一些技术、设备,能否方便并且低成本地运来中国;商务是否便捷,办税是否方便,海关通关是否快速等。

比如要运一个集装箱到中国的港口,很多跨国企业会拿“中国速度”“中国收费”与新加坡、韩国釜山等地进行比较,“花多少钱、费多少时间,成本比外国高多少,企业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

最后,屠光绍认为,我国的营商环境打造,还有一个“补短板”的问题,“一个城市做得好,不代表整个中国环境好。”他说,实际上很多企业会在不同城市放置不同的版块,比如把研发版块放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把制造工厂放在二三线城市,那么对企业而言,他需要分别接触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同样的流程再走一遍,“这需要每个城市都把营商环境搞到差不多的水平,还要在城市之间打通一些审批制度,补齐短板。”

作者:王烨捷

责任编辑:郭艳丽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