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小豹评两会】生态文明建设要有战略定位,更要有战略定力

03-08 15:29 | 青小豹评两会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庄贵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秘书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用“四个一”高度概括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中的战略定位,并特别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标定航向。

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为生态文明建设勾画出了一张宏伟蓝图:2020年前,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2050年,要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着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全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但是,一方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根本转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依然突出,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埋头苦干,必须一张蓝图干到底,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上有某些舆论认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可能会有所放松。习总书记对此敲了警钟,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就此打住。在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下,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想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这就是缺乏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的表现。目前我国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风险、转型升级的阵痛,生态环境建设的制约瓶颈也愈发凸显,也就越需要保持战略定力。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环境与经济的失衡关系”。当前我国环境与经济的失衡,主要体现在较低环境质量水平与较高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不平衡。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欠账太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必须坚持,要加强环境侧的约束,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确立的“四梁八柱”开始建立起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已经实施。

当前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主要是问题导向,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将更多地转向目标导向,主动对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对标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质量的渴求,寻找差距,看到压力。中央已经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才能坚定围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这一核心目标不动摇,平衡好环境与发展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写入党章,生态文明纳入宪法,形成系统性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要通过改革创新,让土地、劳动力、资本、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自然资源变成生态资产,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内蒙古既是生态屏障区,又是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区,把内蒙古定位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内蒙古最大的底色是绿色,内蒙古最大的功能定位首先应该是生态功能。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必须以更大的决心、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要求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也是从实践中看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是可以实现的。福建省2016年成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试验区,实现了环境质量高颜值、经济增长高质量的双丰收。2018年,福建省森林覆盖率达66.8%,9个设区市空气平均达标天数占比、12条主要河流一至三类水质占比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7%和24.8%,生态环境质量连续40年全国第一。2018年福建省GDP总量3.58万亿元,占全国第10位,GDP增速8.3%,全国并列第三。

福建省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多年持续推进生态建设的结果。早在2000年习近平总书记任福建省长的时候,就前瞻性地开展生态省建设,指导编制《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强调“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如今在福建,“损害生态终身追责,绿色发展考核加分”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新政绩观。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基础差别很大,生态文明建设的起点不同,因而需要精准识别各地资源禀赋特征,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绿色发展模式。对于“经济发达、生态较差”地区,要增加生态环境治理投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环境质量,逐渐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的绿色化转型和生态修复;对于“经济落后、生态较差”地区,首要任务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通过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或生态补偿等方式让自然休养生息,维护好其本原的生态价值。

作者:庄贵阳

责任编辑:温维娜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