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委员联名提案:长三角一体化迫切需要科技协同创新

03-09 15:29 | 代表委员之声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北京3月9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网记者王烨捷)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与周锋、葛均波、陈义汉等5名委员一起,带来了一系列有关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提案。“主提案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另外3个提案是对这一提案的补充支撑,分别涉及知识产权、环境、科技协同创新3个方面。”

钱锋注意到,此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出炉,今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他认为,6委员的联名提案可以为正在编制中的规划纲要提供参考。

一系列数字能说明长三角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所占的重要位置:长三角三省一市的面积是全国的近1/26,人口占全国的近1/6,但这片区域创造的GDP接近全国总量的1/4。经济发达的同时,这里科技资源丰富。这片区域拥有“双一流”工程A类高校8所、其他高校422所,中科院研究机构19个,两院院士350余位,世界500强企业中的1/3都在长三角建立了研发中心。如何把这些科技资源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联名提案指出,过去长三角存在科技协同机制不完善、科技资源布局分散等比较突出等短板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技创新协作中的行政色彩浓厚,协调机制不健全。长三角地区科研单位行政隶属关系复杂,行政保护、条块分割现象较重。在重点创新领域的战略布局、科技立项原则及支持方式上缺乏全局性协调机构,项目资金统筹、政策统筹方面沟通、衔接不够。

二是科技资源布局分散,开放共享仍存在利益壁垒。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布局分散,缺乏主动的区域联动和互动。不同城市科技创新功能与定位上缺乏互补,造成同质竞争和重复建设,难以捏紧跨区域的“拳头”去攻克重大科研难关。

三是市场机制不完善,地方政府合作缺乏动力机制。区域产业结构处于较高的同构状态,导致各方对先进技术的需求基本相同,科技创新及技术引进上存在不合理竞争。地方政府在研发投入时存在一些排他性,合作缺乏动力机制。

钱锋告诉记者,长三角地区近年来在如何“联动”上做出了很多突破,但一体化发展后,该地区的联动应该更加紧密,“人、财、物、科技资源,都要动起来。”

钱锋以长三角地区的油气资源利用为例,解释如何“联动”。他介绍,我国总共有7个重化工基地,其中3个分别位于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和江苏连云港,“这些地区油气加工资源丰富,就像美国的墨西哥湾一样,他们对转型升级、高质量高附加值的高端材料制备有着共同的需求。”钱锋说,这片区域体量大、转型需求旺,同时拥有高校、中科院研究所、世界500强企业的研发中心/研究院等专业技术力量,完全可以把需求和技术整合在一起,设定一个目标,一起干事,例如“可以参照973项目的模式,聚焦那些卡脖子的技术,把制造业企业、研发院所/中心和高校一起协同起来创新,把目标完成就行。”

联名提案建议,长三角区域可以通过“优化科技资源的空间布局,打造开放型科创共同体”“合理配置区域科技创新资源,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环境”“着力加强区域基础研究能力建设,建立需求驱动的协同创新链”“加强长三角区域政策规划以及标准的同步性,建立统一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措施来进一步促进这片区域的科技协同创新发展。

作者:王烨捷

责任编辑:温维娜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