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电报员刘汉敏:34年守护“永不消逝的电波”

03-10 20:09 | 财经+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焦键 蒋涛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孙海华

下午5时半,49岁的电报员刘汉敏准时和同事交接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她所在的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通信段西安综合通信车间客站电报所,面积不足40平方米,几台电脑、打印机、传真机一字排开,12名职工却承担着西安车站东去、西去64个管辖站的电报收发业务。

“请注意,文字列车报……”临近深夜12时,电报收报终端传来一阵紧急语音提示。刘汉敏定了定神,麻利地从收报终端点击确认,这是一封列车水箱上水电报。登记日志、传真投递、电话通知,动作娴熟、忙而不乱,只用了不到5分钟。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电报作为最早的通信联络方式,已经走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对于刘汉敏来说,发报、收报是她最为熟悉的工作场景之一。1986年进入电报所工作,“电报设备更新换代了好几茬,铁路通信方式一直在发展变化”,对此刘汉敏深有感触。

在铁路系统内部,出于通信安全的需要,电报这种最传统最早的通信联络方式在铁路运输调度指挥信息的传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铁路电报的内容,主要有列车载客、上水加油、临客开行、紧急突发情况等,收报以后,需要按照等级和类别及时流转送达。

“列车报必须随到随投,发报时限不超过1小时”,刘汉敏说。每到春运期间,电报的收发传递更加频繁,晚上和凌晨也有电报收发是常事,“熬一夜下班回家,必须得补个囫囵觉”。以客站电报所为例,这里日均收发电报超过120封,较平时业务量增多近30%。

由于电报岗位要求作业人员严谨细致,电报所为女子班组。“每封电报都要经过自检、互检、总检3个环节,发报时要确定收报单位、电报号、等级、受理时间和电报内容等全部正确后才能发送,不能出一点儿错。”刘汉敏告诉记者,环节看似繁琐枯燥,却都是为了保证电报安全准确传递。

副工长薛颖拿起一本泛黄的1983年版标准电码本向记者展示:电报既是凭证,又是指令,借助电波为用户提供着信息传送服务——“背规章、背电码是入职第一课,‘四码一电’录入先得过背记关,4个数字对应一个电码,电报员就像一本‘活字典’,背熟2000余个常用汉字是基本功。”

“我刚参加工作时,最先接触的发报机是BD055型电传打字机,电报也换成了‘四字码’。”刘汉敏说,用“四字码”发报时,每个汉字都要被“翻译”成一组4个数字组成的代码;而在收报时,则要将每一组4个数字的代码译成一个个汉字,整理打印后再投给收报单位。

“以前,没有五笔、智能拼音输入法,常用汉字得背得滚瓜烂熟。你看,‘62452464135675557526257750191170’就是‘让旅客体验更美好’。”副工长薛颖坐在发报终端前,熟练地敲击着键盘,快速输入一串串数字,显示屏上则相应出现一个个汉字。

刘汉敏说,入职报务岗位的34年里,她亲眼见证了铁路通信的快速发展。虽然电报终端设备经历了多次更新换代,如今还支持多种输入法,大大减轻了报务员工作量,但还是“四字码”用得最顺手。

刚刚过去的春运,刘汉敏和同事们选择24小时轮班值守。“无论信息传输方式怎么变,高质量地收发每一份电报,是报所每名职工的目标。看到旅客有热水喝,享受空调出行,觉得自己的工作虽然在幕后,但很有意义!”刘汉敏说。

作者:焦键 蒋涛 孙海华

责任编辑:郭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