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植树造林质量不辜负公众生态保护热情

03-12 19:25 | 快评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3月12日是第41个植树节。针对个别地方存在的“植树不见树,造林难成林”的情况,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国家林草局局长张建龙,在“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回应称,国家林草局将实施质量提升工程,重点解决科学造林、认真管护等问题。

了解生态国情的人,想必都会认同张建龙关于“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树的国家,生态仍然十分脆弱”的看法。作为一个四分之一以上土地被荒漠占领,森林覆盖率远低于世界平均的国家,荒漠化问题已经威胁到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正常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国家当初设立“植树节”的目的,就是要唤醒全民的生态危机意识,推动环保工作。

所幸,经过40多年的不懈治理,中国在植树治沙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此前,美国航天局的卫星数据也证实:“地球比20年前更绿了,主要是拜中国和印度的行动所赐。”过去17年,世界植被增加量中有四分之一来自于中国,其中植树造林占到42%。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经由上世纪末的每年扩展1.04万平方公里,逆转为如今的缩小2424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新增了一块深圳那么大的绿地。

应该说,成绩是喜人的,但问题依然是存在的。虽然在此过程中,我们积累了整体治理库布齐沙漠这样被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的经验,涌现了像殷玉珍、王文彪等不少植树治沙能人。不过,植树治沙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和普通人的关联性不强,导致民众的感知度和参与度都不高。

就拿植树节义务植树这事来说吧,虽然提倡了那么多年,但参与者仍局限于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往往一个单位包一个车队,浩浩荡荡开往城市郊外,铲几锹土、种一排树、聚一餐饭,然后又浩浩荡荡地返程。有些时候,义务参与者种的树并不符合标准,专业人员会在植树者离开后,将其铲开进行重植。而这反而会造成时间和人力成本上的浪费,也有违植树节的设立初衷。

好在近些年,借助互联网的作用,网上种树开始流行。截至2018年12月底,已经有超过4亿人在蚂蚁森林上“在线种树”。这种新型的植树方式,一方面降低了参与的门槛,解决了许多人亲自植树所面临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困难;另一方面,相比外行义务劳动的低效,以及可能导致的浪费,由专业人员进行栽培和管护,能够大大优化所植树木的适应性,提高其存活率。同时,它还能带动当地就业,其产出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帮忙环境脆弱地区的民众实现生态脱贫。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事实上,植树造林从来不是林草局一个部门的事情,其影响也不只局限于环境的改善。只有调动全民的参与热情,才能保证质量提升工程不走过场,取得植树造林与生态扶贫的双赢。

作者:涂格

责任编辑:王钟的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