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夸群风靡高校,无厘头娱乐折射出真实的情感需求

03-14 19:18 | 快评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最近,继豆瓣相互表扬小组之后,兴起于复旦大学等高校的“夸夸群”火了,短短一周,便以席卷八方之势,开疆扩土,诸多高校学生纷纷入坑。“夸夸群”的宗旨是,“没有规则,各种夸,直接夸,随意夸”,让一些参与者乐此不疲。

啥也不干,夸就完事了。当娱乐精神通过夸奖的形式体现出来,就像全身力量集中在手中针尖上,群成员的娱乐天赋瞬间井喷,其想象力、创造力和卓越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人叹为观止。

一位同学在群里说:“我在补完一卡通后,在宿舍桌子上和我的老卡四目相对了,求夸”,立刻有同学回复:“你是全复旦大学唯一拥有两张校卡的人,和全国唯一拥有两张身份证的六叔叔一样优秀,新旧两开花,夸!”,让人捧腹大笑。

夸人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刻入了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作家王朔有言,“捧人在我们国家源远流长,最早见诸文献的就是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个时候欧洲人还大字识不到一筐呢……”

言归正传,作为复旦的第一批“夸民”,刚看到这个群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竟是去年火了一段时间的“对骂群”。一夸一骂,天上地下,但细细品味,两个群还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随着互联网触角的延伸,网络世界更新迭代,野蛮生长。天涯论坛、人人广场已经成了上古神兽,朋友圈等新兴社交媒介织成天罗地网,用虚拟空间建构着现实世界。

“夸夸群”和“对骂群”正是互联网虚拟逻辑的新产物,是泛娱乐化趋势下,通讯工具娱乐化的缩影。成员将自己的见闻、经历发到群里,把现实世界映射到虚拟网络中,通过分享和互动获得满足,产生共鸣。

很多群成员想要被夸的事情,未必跟自己有直接关系,可能只是出于表达与分享的愿望。比如,前几天湖人队输球后,复旦的一位辅导员在“复旦夸夸群”说到“湖人要进不了季后赛了,求夸”,瞬间引起刷屏。

与传统网络社交平台相比,微信群具有互动性更强、反馈更及时等特点,是一种直接的“强连接关系”。成员阅读群消息的更加碎片化,在互联网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抓住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就等于抓住了关注。互联网将“无厘头”娱乐无限放大,群成员人数也如滚雪球般水涨船高。

社交群的属性,让“夸夸群”成为娱乐效应的扩音器,求赞的刚需成为其不断成长的源源活力。

有社会学家认为,学生求夸的心态,表明生活中缺少激励。根据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被满足后,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就成了最强烈的需求。群内互夸是互利共赢的社交,看似是虚无的“彩虹屁”,实则反映了真实的情感支持。当年电影《甲方乙方》中葛优扮演的那个夸人鬼才,正是深谙这个规律。

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压力,“夸夸群”还是纾解个人情绪的渠道。我的一位同学因为睡过头导致上课迟到,就在群里说了一句:“早课迟到了,不开心,求夸”,“睡觉才是硬道理”“虽然迟到了,但你没旷课鸭”……各路暖心的安慰扑面而来,不论是否走心,都在求夸者颓废之时转移了注意力,创造了新的快乐增长点,这也是“夸夸群”获得“对骂群”远远没有的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当然,根据网络兴趣点的发展规律,参与者早晚对“夸夸群”产生审美疲劳,这一新潮也会很快消失。虚拟终究要回归现实,“夸夸群”最大的功效,应该是帮助人们有更多勇气去面对现实,而不是消极逃避,活在虚幻之中。不管怎样,有人夸你,你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很好,有丰满的精神寄托,有愉快的情绪共鸣——夸您!

作者:吕京笏

责任编辑:王钟的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