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产业兴旺 青年要成为乡村振兴骨干力量

如何吸引年轻人投身家乡建设

03-14 23:43 | 中青视线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3月1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湖南代表团驻地,全国人大代表、来自湖南省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渠阳镇大笋坪村的85后苗族青年朱登云发言。她是一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峥苨/摄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驻马店市拐子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全收这两年有点发愁,曾经他努力地把家乡的年轻人介绍到城市的企业去打工,现在他又努力地想把外出的年轻人吸引回来。可“嫁出去的女儿”怎么带回来呢?他琢磨了很久。

拐子杨村曾经是出了名的贫困村,村里的年轻人能出去的都出去了,包括年轻时候的张全收,他在家附近卖过冰棍、爆过爆米花、开过馒头店⋯⋯到了30岁仍旧一无所有,揣着从邻居家借来的170元,他南下跑到深圳寻找机会。

“河南是农业大省,外出务工人员多,大家结伙去一地后,人一多,工厂少,就挑剔了。”在这个外来人聚集的城市,张全收发现谋生并不容易:农民工待遇低,经常被克扣、拖欠工资,在街头还经常被查暂住证。

点击看视频《张全收:乡村振兴,要选好带头人》他,曾经努力地把家乡的年轻人介绍到城市的企业里去打工,现在又努力地想把家乡的年轻人吸引回来。他说,农村需要有带头人,每个村还要选对产业,再加上国家政策支持,振兴乡村就没有问题。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网记者 吕沁东 王荣华 制作:居志远 刘昶荣

那几年,张全收开了一家小吃店,经常会遇到一些因找不到工作而露宿街头的河南老乡,他好心给点儿吃的,聚集在他周围的老乡就越来越多。“我也是从农村走出去的孩子,知道他们不容易,就想办法帮他们找找工作。”

慢慢摸索到后来,张全收创下了有名的“全收模式”:将松散的劳务工组成“务工团队”,工厂要人时再“打包”送出去,他向企业收取中介费。在信息不对称、“民工荒”的年代,张全收的业务一年比一年好,最多时手下有一万七八千人,除了珠三角的深圳、东莞,粤北的清远、韶关,甚至福州、厦门的企业都有他的员工,他也因此被人称作“农民工司令”。

“农民工司令”对人好,不久,拐子杨村就传开了他的“美名”。刚开人力公司的第一年,村里的小学倒塌了,村支书打遍了电话求支持,也只有张全收答应了。“我那时也才挣了8万元,就问村支书盖小学需要多少?他说,25万。我说好,就是盖得慢一点,我这边挣着,你那边盖着。盖得快了,我没有钱给。”

小学最后盖起来了,拐子杨村的村民提到张全收就赞不绝口,“家乡人知道我饮水思源,有了一点成绩也不忘家乡,后来,组织就推荐我回家竞选支书。”2008年,张全收当选为拐子杨村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上任后,他自掏腰包为村里建桥修路、建村室、建文化大院,并为全村人购买医保。

为了让村民们找到致富的路子,张全收出资10万元挑选了50名村民代表到深圳参观考察农业产业项目,学习经验。回来就帮助有意向的村民流转土地,搞土地经营。

这些年来,在支持家乡发展上,张全收先后捐了数百万元。“村村通”工程、“户户通”工程不让群众掏腰包,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处理垃圾、栽种花草等大事小事都是张全收负责张罗,出钱出力。

“我就想一步一步走,我自己出一部分资金,国家也支持一点,把村容村貌搞好,再做些产业出来,这样慢慢的不是‘大’振兴,也是‘小’振兴。”张全收认为,乡村振兴必须选好带头人,真抓实干,选择产业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产业选的不对,也会耽误事。”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云南代表团举行代表小组会议,全国人大代表线晓云(中)在会上。她出生于1989年,德昂族人,目前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中山乡芒丙村村委会副主任。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峥苨/摄

当了11年的村支书,张全收直言乡村振兴不容易,“把人带出去容易,带回来就难了。”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拐子杨村没有什么特色经济,基本还是靠地为生,而搞农业时间长、见效慢、利润低、风险又大,“实在不好搞”。他说,前两年村里曾发展过大棚蔬菜,但技术不行,遇上天气不好的年份,收益就不行。

拐子杨村也在积极试水发展产业,但又缺少有想法的年轻人。从2016年开始,张全收就决定先把村民的素质提上来。他设立培训机构,对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劳动力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包吃包住并保证就业,也让他们出去开拓眼界,再回乡干产业。

点击看视频《90后“竹编代表”杨昌芹:乡村振兴 青年担当》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家乡建设?听杨昌芹怎么说。(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网 记者吕沁东 王荣华 编辑:杜沂蒙 制作:居志远 杨宝光)

“乡村振兴要边走边干,我现在一边在联系公司里的年轻老乡,看谁愿意回去发展的,我给予支持;一边慢慢把村里的基础设施建好,打好发展的基础。我相信,年轻人慢慢会跟着我回来的。”张全收说。

点击看视频《90后村支书程桔:我正站在农村这片希望田野上》今年两会,这位来自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白霓镇大市村的年轻代表走上了首场代表通道。“我建议,细化相关政策措施,尽快在农村落地,打通信息渠道,吸引更多企业加入乡村振兴建设,为更多老百姓提供更多就近就业机会,让人才留住。”(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网 记者吕沁东 王荣华 制作:石双妮)

【延伸阅读】

刘永好委员:让更多年轻人扎根农村,成为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

中青在线北京3月9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网记者 沈杰群 孙庆玲 章正)今天下午,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表示,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

刘永好说,中央连续出台“一号文件”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出部署,各地也进行了有益探索,一批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村镇不断涌现。

“但我们也看到,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还不牢固,不少地方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活,融合程度低;农村产业小而散,全产业链条有待延伸贯通;一些地方缺乏统筹规划和组织,将休闲农业简单等同于三产融合发展,一哄而上、千村一面的现象比较突出;劳动力空心化和中高端人才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为加快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刘永好建议,成立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联盟,共建农村产业生态圈,让资源聚起来。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全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

“建议农业龙头企业联合大学等科研机构,以金融保险资本为助力,成立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联盟,为‘三农’发展赋能。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优势农业企业参与,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培育一批适应消费升级需求的绿色优质农产品。”

刘永好认为,要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破解产业发展资金难题,让资本转起来。他建议,要鼓励农村传统金融机构向数字零售银行转型,提供纯在线、无抵押、小额分散的金融服务,满足农村创业者“短、小、频、急”的金融需求。

“大力培育‘绿领’新农民,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人才基础,让人才多起来。”刘永好建议国家财政加大对涉农教育的经费投入,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培育更多新型职业农民。“为返乡创业的新农民、农场主提供创业补贴、税费减免等支持,为投身乡村的专业技术人才给予专项补贴、提高工资待遇,让更多年轻人扎根农村从事规模化种养殖、开办家庭农场、开展农技创新工作,成为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

统筹:崔丽 刘声

作者:张均斌 沈杰群 孙庆玲 章正

责任编辑:罗征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