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教学就得认真认真再认真

03-15 17:45 | 校园+来源: 兰州大学

“镭是一种具有很强的放射性的元素,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7周期,第IIA族,原子序数88,元素符号Ra”

这是百度百科中对“镭”的解释。

将这样一个具有特殊含义的字眼用作名字的人,想必是一定与化学专业相关吧。的确这样,化学出身的张镭父母,给每个子女选一个放射性元素做名字。大气科学学院张镭教授,原本青睐于物理专业,阴差阳错被录取到气象专业,这便学于斯、教于斯、成于斯,于2018年获评首届全国气象教学名师。

说到教学,张镭略带腼腆地笑言:“我也没有什么特色之处,就是认真、负责任吧,认真二字最重要,教学就得认真认真再认真。”

认真二字,说来容易,但真正做到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在张镭心中,认真就是一节课一节课地讲好、一道题一道题地批好、一个实验一个实验地教好、一次答疑一次答疑地做好,“只有把每个环节都做扎实做好了,整体上才能好,这没有捷径可走,而且教学这件事要长期坚持,积累才能出效果。”

一半家庭

一半师长

张镭的认真“有出处”,一半家庭,一半师长。

“我姥爷、父亲、母亲、两位舅舅都是教师,尤其是我母亲,对我影响特别大。受家里影响,我女儿也作了高校教师。”母亲连续多年坚守在高三毕业班的讲台上,真心实意爱生,兢兢业业教学,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以至于忽视了自己的身体,生病而不知,“最后是期末考试前倒在了课堂上,送到医院检查出肿瘤,之后40多天就去世了。”此时距母亲60岁退休的日子已不满一年,而此前学校刚就延长退休时间、继续带高三毕业班的事情征求母亲的意见,“她都基本答应了。”

母亲的作为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张镭,也成为张镭从教30余年的指路明灯。

除了母亲“这一盏”,上大学期间的很多老师“上课都非常认真,课也讲得好”,他们同样照亮着张镭前行的路。

当年教数学的陈知先老师不仅能将高深难懂的数学知识深入浅出、信手拈来地讲透,更是能完全脱稿讲课,“觉得很了不起”。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多次偶遇陈老师在校园树林里“像学生一样”一字一句全文背诵讲义之后,张镭恍然大悟:“陈老师他讲课讲得本来就很好,还这样认真用功,老师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学生呢”。

而恩师陈长和老师,从指导张镭本科毕业论文开始到张镭留校工作后在教学方面的传帮带,从带着张镭搞研究做项目到担任张镭的硕士、博士导师,对张镭的影响和帮助自是不言而喻,甚至连张镭留校工作也是听从了陈老师的建议,而家人则是希望他回山西工作的,“毕竟离父母家人近点,而且山西的条件也相对好一些”。无论是教学中的认真,还是研究中的严谨,陈老师的品格做派通过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地融进了张镭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总之他对我影响是很大的”。

高水平

高要求

根据学科特点,大气专业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中有较多数学和物理相关知识,“基本前两年的时间都在上数学和物理的基础课,之后专业课主要还是数学物理的应用,学生课业负担很重。”例如张镭讲授的《边界层气象学》和《空气污染气象学》,“需要用数学的方法把物理的现象归类描述出来”,不仅要求学生弄清楚物理过程,更要能用数学公式推导出来,然后再回头进一步对照理解物理现象,“要求是很高的,也就是因为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对学生在打牢基础方面的高要求,是大气科学学院多年来的一贯做法,“在我上大学时候就是这么要求的,所以我们学院培养的学生到工作单位以后都反馈说基础很扎实,很受欢迎。”不仅如此,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毕业生在全国大气科学领域约五分之一以上的杰青入选率、约六分之一以上的优青入选率、约四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入选率,都是诸多“张镭们”“把教学当回事”才取得的成绩,也是对大气科学学院人才培养成效的直接鉴定与印证。

这样的高要求,学生学起来不易,老师教起来自然也不会轻松。

如何把这样高深难懂的课程讲清楚,张镭摸索出了自己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初学者,完完全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这样从备课到讲课自然就能朝着讲透彻讲明白的目标努力了”。

穿插讲授学科前沿是绝大多数老师讲课过程中的一贯做法,张镭也不例外,“你学了这个东西理论上有什么意义,应用上有什么价值,或者说方法上有什么新的变化,这都要给学生讲清楚。”

大气科学学院2015级本科生张敏说道:“《边界层气象学》是一门比较难的专业课,张老师在讲这门课的时候,他会先讲边界层的研究现状、哪些期刊可以查阅、学好边界层需要哪些知识储备等,通过这些引起我们对边界层的兴趣;随后把边界层课程设置提前给我们过一遍,让我们有个大概的印象;然后才开始正式讲授。他会在课间和我们交流,会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还会安排答疑课为我们答疑解惑。”大气科学学院2015级本科生王萍则评价说:“张老师把《边界层气象学》这门比较难的专业课讲得非常透彻仔细,平常给我们回答问题也是很有耐心。他的课堂有趣而严谨,隔段时间就会帮我们纠正教材中的错别字。他知识渊博但待人谦和,用温文尔雅来形容张老师最合适不过了,是我们敬爱的师长。”

学生这样的评价自是对张镭最大的肯定和褒奖, 早在2009年就被评为兰州大学第二届“我最喜爱的十大教师”则是最直接的体现,而在张镭的心目中,对照自己上大学时候老师们的言行举止和学识水平,“我做得还远远不够。”

选择

无悔

1960年5月出生于山西临汾的张镭,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稀里糊涂”被录取到兰州大学气象专业,“我原本报的山西省内高校的物理专业。”接到录取通知书,张镭犹豫过,物理老师一句“气象专业有很多物理的课程”使张镭定下心来,如期来到兰州大学,较多的物理基础课程正对了张镭的“胃口”,张镭越学越有兴趣,渐渐地竟喜欢上了气象专业,这才有了后来的留校任教。

留校当老师,得先当好“学生”。张镭不仅跟着陈长和老师学讲课、学批作业、学辅导答疑,而且在陈老师和黄建国老师等众多师长的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兰州第二热电厂的环评项目、兰州河谷盆地大气污染扩散项目、兰州西固光化学污染控制项目、兰化兰炼的工业改造环评项目、复杂地形大气边界层和大气扩散项目等等,张镭积极参加资料处理分析、现场观测实验、数值模拟分析等工作,忙得不亦乐乎。

就主要研究光化学污染成因和对策的兰州西固光化学污染控制项目来说,当时是兰州大学与中国环科院、北京大学等单位的合作项目,现场观测实验就是一项比较费时的工作:“这个要到现场去观测气象要素和空气质量,用到很多仪器设备,有些操作相对简单,例如声雷达、双向风标风速仪等,但系留探测系统是用绳子拴着气艇带仪器放到高空再收回来,每两三个小时观测一次,每昼夜反复8至12次。”昼夜不间断地监测,张镭和同事们一道,每次开展半个多月,每年冬、夏各进行一次。现场实验等工作在陈长和老师和黄建国老师的带领下圆满完成,最终项目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陈老师和黄老师他们都是实干家,处处都是我们的榜样”。

在张镭“忙”这些事的同时,“同期毕业的很多人都在苦学外语准备出国深造”。

错过了出国深造的大潮,却抓住了跟着学科带头人们夯实功底、提升本领的机会,“所以我也不遗憾”。

深造

收获

留校后,1983年至1984年,张镭获得了一个前往北京大学大气物理专业进修的机会,“机会难得,因为无论是硬件条件还是授课水平,毕竟我们跟北大当时还是有较大差距的。”不仅听本科生的课程,而且听研究生的课程,不仅跟着合作导师参与科研项目,而且积极提高实验和计算机应用技能,张镭充分地利用这一年给自己“加餐”“充电”,“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

“北大的授课进度更快,课程任务更重,课堂上讲了那么多内容,下节课提问的时候学生还都会”,这是进修给张镭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也渐渐凝练成张镭的教学思想:本科阶段是人的接受能力最强的阶段,也是学习效率最高的时期,学生一定要抓住本科阶段的学习,以接受知识为先、打好基础,然后适当参与创新、拓宽知识面,“你连基本的知识都没有掌握的话就谈不上创新。创新是要有一定的积累的,并不是拍着脑袋就能想出来的。”

张镭对学生的要求远不止这些,听课必须做笔记、课堂讲授的内容尽量当堂消化、课后要复习……诸多要求中流露着张镭对学生满满的期许,也是一位教师对学生的深深爱意。

这样的高要求并没有磨灭张镭在学生心目中和蔼可亲的印象,大气科学学院2015级本科生吴敏说道:“第一眼看到张老师就觉得他特别亲切,就像自家长辈一样,跟他说话不会拘谨,相反很轻松愉快。”

言及从上百人中脱颖而出、成为获评首届全国气象教学名师的七分之一,张镭坦言:“既是学校学院领导同事们的支持,也是业界同仁的认可,既然获得了,以后就要做得更好。”

内容来源 | 《兰州大学报》第932期

文字 | 任妍 陈萌 陈嘉琪

编辑 | 周子靖

责任编辑 | 韦世龙

主编 | 肖坤

作者:兰州大学

责任编辑:校媒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