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合建人才库共拓创新科技商机

03-19 14:55 | 创业+来源: 大公报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劃纲要出台后,区内十一个城市的布局和定位日渐清晰。两会期间,相关讨论很热烈,民生议题尤其多人关注,与会者提出了很多意见。至於如何促区内城市把握机会,共同拓展创新科技商机,特别是香港可发挥哪些作用,把大湾区发展成一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同样需要大家一起出谋献策。\创业投资者联盟召集人 梁颕宇

过去已多次在专栏提及,香港拥有自由港优势,人才和资金自由进出,无缝连接全球资源;大学学术水平踞全球前列位置;知识产权保护和监管制度达至国际水平,具备发展创新科技的条件。只要政策配合可发挥独特功能,吸引大量外国资金、科研机构和人才,引入最尖端科研项目,以香港为基地推动中国,甚至是整个亚洲区的创新科技发展;而中央大力推动大湾区发展正是一个契机。

香港高校资源丰富

大湾区一个巨大优势,是深圳和周边的东莞、佛山等地,拥有很强的製造业根底。珠三角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製作和原材料基地,在通讯、电子、医疗设备等方面已经形成了非常好的供应链,发展成应用科技生产中心;但最大弱点在於自主创新的研发能力不足,非常倚赖外国技术。去年发生的中兴及华为事件提醒中国必须加速自主研发,而这正正是香港发挥优势的地方。

世界上著名的创新科技重镇均邻近一流大学,人才供应源源不绝,在一众大湾区城市,香港在这方面最突出。参照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香港有六间大学打入前500强,港大、科大、中大和城大更打入百强;内地九个大湾区城市合共仅中山大学一间上榜。粤港澳大湾区融合,鼓励三地科研人员交流,本地院校如科大亦计劃到广州开设分校,可以把香港高等院校的科研与深圳、东莞等地的产业化与製造能力结合,形成一个幅员广阔的创新科技生态圈,对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有很大帮助。

很高兴见到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最新一份财政预算案,锐意把香港打造成为教育和人才高地。如预留55亿元兴建数码港第五期;拨5亿元推行“中学IT创新实验室”计劃;提高大学研究员的每月津贴;以“科技券”支援企业提升科技投资等,预留资源完善香港创科生态,有助培养人才和鼓励企业创新。更令人振奋的是,上年度投放100亿元的重点项目InnoHK,已筹备了专注医疗科技的“Health@InnoHK”,以及专注人工智能及机械人科技的“AIR@InnoHK”,两大创新平台将於今年下半年落户科学园。

InnoHK旨在引入海内外顶尖科技院校、科研机构及企业,鼓励本地大学和科研人员与海外研发有成的外地教授合作设立R&D实验室,共同做研究和开发。有意参与的机构可向创新科技署递交申请,先决条件是夥拍的外国教授必须有成功转化科研成果产品化的经验。获批的研发中心每个可获拨款逾1亿元,研发出新产品后亦可借助大湾区的生产基地,迅速把科研成果商业化转化成产品,进军庞大的内地市场。

内地人工成本低廉

有学者对比过中国和海外的科技企业,发现内地中高端科研人员的薪资仍具竞争力,倘能善用大湾区的物流和製造业优势,从创意到原型再到批量生产,产品开发速度是在硅谷的十倍,而代价只是十分一。是以InnoHK推出以来,反应相当热烈,接获很多申请。中科院、港大、中大、科大、理大等均有申请加入平台;而哈佛大学、史丹福大学、伦敦帝国学院、伦敦大学学院、约翰普金斯大学等,亦有兴趣进驻。

这些外国知名机构的教授都乐意来港,即使无暇做全职,也乐意以兼职或顾问身份参与,希望能加速把研究成果商业化,推出并打入中国市场,最终分拆独立。

同样的转变在上海其实已发生,当地政府鼓励企业制定发展计劃时,要结合长三角城市优势,更好地部署。

旗下投资组合有几间总部位於上海张江科技园的公司,早前亦响应呼籲,把生产厂房迁至苏州或江浙两省的其他城市,善用二线城市的成本优势,製造出价格具竞争力的产品,再销售到全国各地,是另一个重点发展的湾区经济圈。面对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每个城市都必须认清自身优势,从而找出最适合的定位。

香港科技企业未来大可参考这种模式,一开始便从整个大湾区布局,在香港设置总部和研究中心,生产厂房则设在区内城市。

香港另一优势是拥有成熟金融体系和完善法制,去年推出新规例,更加有利初创和高科技企业融资,对吸引人才和企业也有很大帮助。

具体来说,香港在生物科技和医疗健康的创新有明显优势,相关监管法规和体系较严谨,在内地发展仍未成熟前,可重点扶持。传统行业则必须再工业化,运用创新科技提升效率,如善用人工智能简化生产流程和精準生产;又或用人工智能加强品质管理,提升準绳度,对提升产品质量和收益率都有很大帮助。

目前中美贸易关係仍然紧张,两地科技交流阻碍重重,香港地位比较特殊,就连内地研究及开发中心亦有兴趣在香港设立据点,广纳海外人才,正是进一步巩固创新科技研发中心的时机。

责任编辑:于璧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