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博士论文答辩“文言文”谢师走红网络

03-20 13:46 | 教育+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付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孙海华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自吾去蜀入秦,凡五年矣……”这是一篇文采斐然、情真意切的文言文博士论文致谢——700字间,有感念恩师竭心尽力、言传身教之触动;有无奈于父母远在异乡、未能承欢膝下之感伤;还有得遇友人志同道合、携手共进之欣悦。

令人意外的是,这样佳句迭出、感情真挚的“美文”,出自一名工科博士——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的郑友平之手。文章一经发布即人气陡增,引来众多“点赞”,刷爆了古城西安高校师生的朋友圈。

与课题组成员合影。

不爱写作的“剑客”不是好博士

不同于许多博士宿舍、食堂、实验室的“三点一线”式生活,读博期间,郑友平给自己制定了看似“不务正业”的目标——读完金庸的武侠小说,参加微观图片设计大赛,继续发展篮球爱好,骑行转遍古城西安。在他看来,“科研固然重要,但如何在博士生涯学会规划与平衡更为意义重大”。

自小喜欢看书的郑友平,对武侠小说情有独钟。“独孤求败的剑冢中有四把剑,其中‘重剑’势大沉稳,‘快剑’无坚不摧,在书里,独孤求败从快剑练到重剑,但我选择先练‘重剑’做好沉淀,再练‘快剑’专于一业、勇猛精进。”

答辩过程中讲解科研工作。

参与研究的成果处国际先进水平

2013年9月,郑友平从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被保送到西工大材料学院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钛合金先进成形与仿真领域知名专家曾卫东教授,深度参与了导师与钢铁研究总院合作的相关研究。

课题组采用技术制备出新型组织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该领域金属间化合物材料本征脆性的问题,使其塑性和韧性大幅提高,实现了该材料在先进航空发动机静载件上的应用,并有望进一步应用于关键转动部件。该研究成果现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除了科研,郑友平也爱写写画画。“一定的文字基础,能帮助我在写论文时逻辑清晰、行文有章法,摄影和绘图则能为我的科研制图加分。”读博期间,郑友平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影响因子共计25.191,屡获科研奖学金并被评为校级优秀研究生。

作为师兄,郑友平还非常热心地承担了课题组的学术交流及课外活动的组织协调,“我写策划、写新闻、写邀请都比较快,所以这部分工作我就承担啦!”郑友平笑言。也正源于他担当与幽默,常常鼓励课题组的师弟师妹们开心科研、用心生活、享受读博。

与导师曾卫东教授合影。

“文言文能更准确地表达感激”

在答辩结束时,答辩委员会的老师注意到郑友平的致谢,让他现场解读一下。“写的这篇东西能受到答辩老师的垂青,还是挺高兴的。”郑友平告诉记者,这篇致谢从构思到完成,用了一周时间。

为什么会想到用文言文写致谢?郑友平说,“自己从中学就比较喜欢古代文学,所以在写论文致谢时就想到用文言文来总结这几年的成长。文言文行文简练、用词考究、语句锤炼,能更准确地表达出我对学校和导师的感激,以及对父母家人的感恩。”

致谢时,郑友平几度哽咽,在座的老师也很感动,“其实,这都是情之所至,水到渠成。”郑友平说:回想自己几年的读博生涯,“付出甘之如饴,所得尽归欢喜,这些都离不开曾老师的谆谆教诲,也离不开父母家人的全力支持。”

郑友平的文言文“致谢”刚刚发布,就收获了众多网友的“点赞”:“好像是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毕业论文”“工科生必可有人文情怀”“在工大,也该活出清丽和惊鸿的模样!”

附致谢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自吾去蜀入秦,凡五年矣。昔之来者,翩翩素衣,白马银鞍,谈笑无忌。今将去也,堪堪而立,褐面黄须,肱股生腴。不得少瑜之梦笔,唯学祖狄而闻鸡。心高气傲以格钛二铝铌之物,智短才疏稍致材料加工之知。为此浅陋之文,以资博士之谋,诚不胜惶恐也。

初入长安,即为恩师所知遇,幸何如之。恩师曾公,名讳上卫下东,少有才名。师夷西学,以涉重洋,修诸德国,而报故邦。求索未知,惟日孜孜,正襟治学,不尝稍忘。及至聘为教授,时年仅三十有四耳。潜心于经典,焚膏以继晷。学问博如四海,非唯囿于简牍。每亲临工厂,必鱼贯相请,凡所问者莫不相答。尝有经年不解之惑,观之如庖丁之牛,解之以经理,人皆称善,莫不拜服。吾师声名之隆者如此。自吾拜于门下,言传之,身教之,伏九不怠。及其斧正拙笔,字斟之,句酌之,晨昏弗懈。为学莫重于尊师,恩师循循以导,谆谆而教,恩德未可胜计,无论尽报。

予以二八之年求学于外,背井辗转已逾十年矣。进不得衣锦还乡,以光门庭,退未尝趋庭鲤对,而事双亲。其为子也,殊不孝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夫致孝者,怀橘卧冰,温衾恣蚊。无报严君之德,何如三迁之恩。吾素远游无方,岁末而归,十数日复去。独见故乡十年无夏,不察父母容颜渐改。父母年逾天命,两鬓霜凝,尤以垂垂之姿,而为版筑之作。每念及斯,愧也,疚也,恨无地也。吾弟求学于成都,学业既成,此诚不胜之喜也。幼时尾从终日,及长而别,少聚多离。愚兄痴长五岁,孝悌两违,贤弟勿见责也。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朋曰共砚,友曰志同。承蒙见遇,铭诸五内。清风明月同唱苏子,高山流水共操五音。刀笔可录春秋,缣帛难表衷言。敬列诸君之名于文末,以表谢忱,倘有阙漏,唯乞见谅耳。(教育科学部编辑)

作者:付怡 孙海华

责任编辑:郭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