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收到的这份国礼,常被他引经据典!

03-26 19:51 | 学习青年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编者按:

3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尼斯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见前,马克龙向习近平赠送1688年法国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24日的《巴黎人报》评论说,这本《论语导读》原著“非常珍贵”,法方把它作为国礼送给习近平主席,凸显了中欧交往历史的悠久。而《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国学经典,曾被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多次引用。今天,学习青年带您一起梳理。

3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尼斯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见前,马克龙向习近平赠送1688年法国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01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018年6月10日,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


■ 原典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 释义

有志同道合,远道而来的朋友登门拜访,大家相聚一起,共求真理,共求进步,自我价值得以彰显和认同,不正是值得快乐的事吗?


■ 解读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早在2500多年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孔子的故乡山东喜迎远道而来的各方贵宾,我们在这里共商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大计,具有特殊意义。”中国素来以热情好客而著称,特别是在先贤孔子故里,在中国主场外交上,该用典表现出习近平主席的情怀。表达了习近平主席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贵宾的欢迎,既表达了朋友相见的喜悦,也述说了友谊长存的珍贵。


02 · 四海一家

——2018年6月9日,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中引用


■ 原典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论语·颜渊》


■ 释义

四海之内,犹如一家。


■ 解读

2018年6月9日,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中指出:山东是孔子的故乡和儒家文化发祥地。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这种“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处。“上海精神”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强调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同和支持。

“四海一家”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论语》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国家主席习近平描绘了世界犹如一个大家庭的愿景,意在指出世界各国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大家应该携手一道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03 · 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中化用


■原典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春秋﹞孔子《论语·子路》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


■释义

不要被蝇头小利所诱惑,不要被五光十色的外界表象、欲望所迷惑,从而失去操守、忘了大义、坏了大事。


■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巧妙化用了古之圣贤的“慎微”和“节欲”思想,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正心诚意,修身明德,不要贪图小利、放纵欲望,而要加强自律,严格要求和控制自己。总书记强调,要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要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由此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儒家“慎独”等思想有着深刻的领悟,并不断用以提醒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增强党性修养,永远对党忠诚,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


04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017年12月29日,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中引用


■原典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春秋﹞孔子《论语·子罕》


■释义

孔子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2017年12月29日,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谈到,从现在起到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只有1000多天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不等人!我们必须走在时间前面,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项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全党需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紧,任务重,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孔子的话将这种紧迫感传达到全党,同时表现出的带领全党做时代的弄潮儿,坚决完成历史重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历史目标的坚定决心。


05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016年6月6日,习近平在《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而不懈努力——在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引用


■ 原典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春秋)孔子《论语·为政第二》


■ 释义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做人却不讲信用,那怎么可以呢?孔子用反诘语气表达肯定含义,言下之意就是,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 解读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增强两国互信。中国人历来讲究“信”。2000多年前,孔子就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任是人与人关系的基础、国与国交往的前提。我们要防止浮云遮眼,避免战略误判,就要通过经常性沟通,积累战略互信。这个问题解决好了,中美合作基础就会更加坚实,动力就会更加强劲。

习近平引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典故,意在强调国际交往中相互信任的重要性。在人与人之间,同样适用于国与国之间,对彼此的信任是开展合作,发展关系,实现共赢的前提条件。习近平在讲话中表示愿中美两国加强沟通,增强战略互信,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得到更大发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


06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引用


■ 原典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


■ 释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对弟子子贡提问的回答。子贡问:“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答道:“应该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这句话反过来就是说,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也愿意这样做,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出现在《论语·颜渊》中。这是孔子对弟子仲弓说的。仲弓问仁,孔子答道:“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朱熹《论语集注》释为:“推己及物。”就是说,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这句话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与人相处应当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故孔子提倡“恕”道,主张宽恕待人。


■ 解读

有人说,孔子的这句话,是中国传统伦理中的“道德黄金律”。与西方伦理中公认的“道德黄金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相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抛弃了自我中心主义,体现出更强的自我责任与道德约束,这既是中华文明的内在品格,也代表着中国对世界秩序的想象。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当今世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老路不仅走不通,而且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世界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只有和平发展,才是人间正道。几十年来,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当前的国际关系中,各国都需要秉持这样的“道德黄金律”,一起维护世界和平,才能在和平发展中走向共同的未来。


来源 / 学习强国平台

图片来源 / 新华网

整理&编辑 / 曾宪旭

责任编辑:曾宪旭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