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工厂”变“创新工场” 腾笼换鸟带动产业升级

03-28 10:40 | 财经+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宁迪)创新产业园常见,但用66个牛奶工厂的罐体和4000米管线焊成的园区大门并不多见。

3月26日,“北京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活动走进位于北京朝阳区双桥附近的E9创新工场门口,这里是北京市腾笼换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样本。118亩的园区里入驻了80多家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创业公司,园区原是首农食品集团的乳品加工厂,老北京人记忆中的“奶瓶子”许多是从这里产出。

2015年,首农加速传统产业腾退,空出的厂区决定支持北京的科技创新发展。

“那时草长得比人都高,”作为厂区项目改造方,九九工场(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晓磊最初来到这里时,首农的乳品加工厂已搬到大兴区,废弃多年的工厂早已不作业。

“但生产设备还在,”厂房里留下一条条完整的生产线,为了让工业的记忆延续,王晓磊和团队决定把厂房改造成一栋栋办公楼,生产线上的零件经过重组变成园区创意设计景观。

为了不破坏设备,团队还把厂房里的每根管线、罐体编号建档,“每个零件都有自己的‘身份证’”。

除了大门,园区里还用老设备管线建成了一个个景观。数米高的银色“创新号”火车车身,主体是卧式奶仓,尾部是我国第一代利乐包生产设备;老厂房的极致奶车间是生产三元极致系列牛奶的,厂房外的围墙拆掉后,巨大的生产设备在众人面前亮相;厂区里的水管被改造成水瀑布景观,以科技文化为主的创新产业园区里,工业印记和信息化完美融合。

王晓磊告诉记者,园区改造后对外进行租赁不能做“瓦片经济”。近年来,许多城市都在落地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在他看来,园区要维持生命力,一定要关注入驻的企业要什么,“企业到园区来不是简单要物理空间,而是要专业配套的资源和服务。”

在北京,产业园区居多的区域有海淀和朝阳,海淀主打科技,朝阳主打文创。但王晓磊发现,文化创意如果没有科技加持,表现形式很单一;科技企业没有文化来助力,产品很冰冷。“产业与产业之间要突破边界,”与许多产业园区不同,E9创新工场的进驻对象是科技和文化两个领域的企业。

在企业的具体选择上,园区有自己的标准和门槛。推动北京高质量发展,他们的侧重点是在产业链上有自己占位的企业,更要符合北京的发展定位,“企业的技术和产品要么是在市场上具有领先地位,先发制人,要么就是一招取胜,形成井喷市场。”

北京鲸世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科技型互动创意公司,创始人杨利堃将公司从望京搬进园区后,租金成本降低了40%,园区里的其他企业慢慢变成了合作伙伴,和附近的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对接后,人才的问题也更容易解决。

园区更重视工作人员的“幸福指数”,引进了接驳大巴,在附近的地铁口提供24小时到园区的接驳大巴,还配备员工食堂、球场,“人心留住了,企业的业绩才能上来。”

腾笼换鸟之后,园区的老东家首农集团也得到了科技企业的助力,“传统行业在管理、产品营销上都有待于提高,需要科技文化助力转型升级,”王晓磊透露,进入园区的一家科技企业将和首农集团合作,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作者:宁迪

责任编辑:于璧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