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离古墓的农民工,需要给他们一个栖身之处

03-29 23:30 | 快评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近日,据报道,位于江苏南京的明代福清公主墓里住入了二十多个民工。住宿的民工称,他们住不起旅馆,因此在找到工作前暂住在这里,最长的有住几年的,最短的也有一两个月的。据记者观察,在这座有600多年历史的墓室里,民工的被子、衣服、杂物胡乱放置,生活垃圾遍地。

南京考古专家指出,福清公主墓属于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呼吁有关部门协助民工解决困难,保护文物。当地社区、街道与文物管理部门则表示,民工住进明代公主墓不利于文物保护,将组织公安、城管等有关部门对墓园进行整治,清理并劝离园区的民工,并派专人24小时监管园区。

福清公主墓作为一处历史悠久的文物单位,无疑需要人们的悉心保护。民工住在墓地里,一方面对逝者不够尊重,另一方面在墓园里长期生活可能会损坏文物,破坏墓园的环境。因此将民工从墓园里劝离,在墓园里建立完善的管理与清洁制度,是合情合理的,也有利于保护地方的文化遗产。

但是,保护古墓固然重要,我们也应认识到,单纯的“劝离民工”,绝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检索新闻可以发现,早在2003年,就有民工因为没有钱又找不到工作,只能暂时住在福清公主墓,最后政府同样以劝离民工的方式解决此事。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我们在谴责民工对文物单位的破坏的同时,也应该想方设法改善民工的生活状况。

说实话,但凡有办法,谁愿意住在墓地里呢?民工住进福清公主的墓园,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们还没有找到工作,囊中羞涩,无处栖身。据媒体报道,社区居委会曾经联合民政部门和城管救助这些民工,民政部门出钱,派专车送民工去固定的旅馆休息,但民工之后又会出现在墓园里。

细究原因,其实很好理解,如果没找到工作,民政部门出的钱只能让民工们在旅馆中短时间住宿,民工还是只能回到墓园中继续居住。在这种情况下,将他们劝离出去,对文物保护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我们必须考虑:离开了墓园,他们又该在哪里栖身呢?

“民工住古墓”,绝不是一条让人看新鲜的花边新闻。在这则新闻背后,是一些民工恶劣的生存环境。虽然有关部门表示将会引导、帮助民工到民工市场求职,但是,找到工作,却不是说说就能做到的事情。

实质上,这些民工每天白天都会去试着找工作,他们愿意背井离乡,栖身古墓,恐怕不会是好吃懒做之辈。他们并非缺乏求职的动力与知识,只不过在找到工作之前,他们总需要有个住的地方。这当然不能归咎于当地的社区、街道与文化保护部门。但是,享受着民工劳动成果的社会大众,理应鼓励政府联合社会力量,为民工建立条件合理的廉价住所,让这些城市的建设者不至于无家可归。

李克强总理曾经指出,是农民工缔造了中国的经济奇迹。然而,农民工用自己的双手建起城市中一座座高楼大厦的同时,却无法得到能够遮风挡雨的片瓦之地,这样的场景,理应为现代文明社会所不容。社会应该保护历史,也应该服务每一个人,对这些农民工,我们应有更深刻的关注。

作者:罗广彦

责任编辑:杨鑫宇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