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犹如水下暗礁 留学安全真的受到重视吗?

03-30 13:46 | 留学来源: 光明日报

留学安全事件层出不穷 心理问题占比大

据报道,2018年9月,纽约大学一名一年级新生跳入地铁轨道身亡,在此之前的5?月,同样就读于纽约大学的一名医学院四年级学生,被发现在宿舍自缢身亡。此新闻一出,立刻引起了美国当地以及中国国内的密切关注。然而,这两起留学生自杀案件并不是个例,留学生自杀的消息,已经不止一次地登上过新闻版面。

2017年底,康奈尔大学材料工程专业四年级学生田某在考试周期间被发现于公寓内死亡,年仅21岁。

2017年10月,在美国犹他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的唐某从金门大桥跃下身亡。

2017年2月,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刘某在宿舍自杀身亡,年仅20岁。

2016年11月,多伦多大学生物医学毒理专业的中国留学生杨某,在距离毕业仅剩4?个月时自杀身亡。

2016年1月,芝加哥大学MBA班陆姓中国留学生疑因课业压力,在寒冬中跳入结冰的密西根湖,年仅28岁。

数据显示,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总人数突破60万大关,近年来,随着出国留学的学生数量不断上涨,留学生年龄也朝着低龄化发展,留学生离开父母独自前往异国求学,出国留学安全问题便成了牵扯数十万留学家庭的头等大事,其中,留学生心理安全问题却隐藏在人身、财产安全的背后,一直未能引起广泛重视。

耶鲁大学在关于学生抑郁症的调查中提到中国留学生的抑郁症倾向高达45%,数字远超美国本土学生的13%。2018年,英国国家统计办公室发布了英国大学生自杀数据,数据表明,近十年来,英国学生群体自杀率上涨56%,从2016年8月到2017年7月,共出现95名学生自杀案件,平均每10万留学生中,就有5.4例来自亚裔学生选择自杀……

申请名校,出国留学,看似走上人生巅峰的留学生,他们光鲜生活的侧面,隐藏着一片灰色地带。在留学生活的压力之下,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留学生在外学习、生活中难以攻破的一大阻碍,这些触目惊心的新闻和数据带给我们唏嘘和惋惜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更加深刻的思索,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原因究竟为何?

心理问题看不见摸不着 留学生压力源自何方

心理问题就像是水面下的一块暗礁,平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导致它出现的种种因素却是可见的。出国留学,面临着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巨大差异,还有对繁重学业和语言环境的不适应,留学生就像是掉入了一个单人闯关游戏,需要一路过关斩将才能升级加血,收获经验奖励,而在这期间长时间的孤军奋战,很容易造成心理上孤独、迷茫、失落、压力等一系列问题。

根据昆士兰大学心理学博士、澳大利亚注册临床心理学专家王怡蕊的调查研究,留学生出国留学,最首要面对的就是语言交流问题带来的心理挑战。

被称为留学生留学生涯一大困难的“语言关”在无形中增加了留学的难度。在国外,教授或者导师讲课并不会因为课堂里有外国人而调整讲课速度,陌生的专业名词加上老师们自带的口音,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就算是许多语言能力考试的高分学霸也直呼“听不懂”。而中国留学生普遍比较内敛的性格又造成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沟通的问题,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在与老师交流问题的学生当中,中国留学生总是少数。

同时,在造成留学生心理压力的这些因素中,有一大部分来自学业。从小接受“填鸭式”教育的中国留学生一朝出国,面对从天而降的各种类型的报告、论文,不间断的presentation和充满冲突、挑战的小组作业,一时间晕头转向也是常态。另外,由教育体制差异带来的对学生评估标准的不同,使得在国内各方面优秀的学生进入国外大学之后变得平庸化所造成的心理落差也不容忽视。

对于这些留学生群体里广泛存在的问题,有的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弱势加以指点,但更多高校,并不会因为你是留学生而格外照顾。在语言障碍带来的困扰下,留学生听不懂、说不出,上课时接受信息不及时,老师也不能实时了解到学生的问题,授业解惑的功效就被削弱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也被打了折扣。面对这样的情况,留学生如果不能及时适应环境、走出阴霾,久而久之,就会埋下心理问题的种子。

除了学习和语言方面带来的压力之外,留学生们到了国外,每天面对着陌生的环境和人群,难免会产生孤独感,即使他们学习优秀,也不能避免。语言、兴趣爱好、娱乐方式等各种障碍导致留学生们在群体中产生疏离感,想融入本地人的社交圈更是难上加难,这种孤独如果不及时排解,随时可能会爆发,甚至经过累积和发酵逐渐导致心理问题。

许多留学生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并不会向国内的家人寻求帮助,一方面是因为不想让家人担心,另一方面,就算是说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也未必能帮得上忙。更有一部分留学生表示,令他们感到压力的一部分,正是源自于他们的家庭。

虽然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能够出国留学的学生家庭大多都富庶宽裕,但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越来越深,人们对于出国留学的态度也发生转变,许多普通家境的家庭也想通过出国留学培养起孩子国际化的专业素养和视野。这在某些方面是一个好现象,但同时也无形中给家庭和孩子带来许多压力。

对于普通家庭,留学所产生的一年数十万元的开销并不是一笔小数目,更别提有的家庭为了送孩子出国读书,甚至不惜倾尽积蓄,卖掉房产来圆全家的出国梦。在付出如此高代价的前提之下,背负着父母沉重的希望,孩子身上的压力可见一斑,对他们而言,这是一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求学旅程。

“看不见”的隔阂导致家庭情感的衔接问题

在文首小记者的投稿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名美国名校中国留学生因抑郁症自杀前夕,曾经不堪学业和社交困难的压力,两次拨打父母的电话。

第一个电话中,他对父母说:“爸妈,我感觉我现在有点抑郁了,我听说一个抑郁症同学自杀了,我是不是应该去看看心理医生?”故事中的家长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依然是在国内阳光开朗的孩子,告诉他说:“你别瞎闹了,傻子才自杀呢,你不能啊,快去好好学习吧。”

第二个电话里,他对父母说:“爸妈,我真的抑郁了,我想回国,回到你们身边。” 面对孩子的求援,家长却说:“ 我们花了这么多钱让你出国学习,房子都卖了,我们多不容易啊,更何况你还考上了名校,怎么能退学呢?”

故事中的孩子在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压力又得不到排解的情况下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其结果令人扼腕,却十分真切地反映出留学家庭甚至是国内家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父母对孩子抱有巨大的期许,愿意付出不菲的代价为孩子投资,但现实中,他们往往忽略了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父母与孩子相隔千里,看不到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自然也感受不到他们的想法,体会不到他们的压力,如果这时还一味鼓励、鞭策孩子继续努力,这样的“正能量”,在孩子眼里却是压垮求生意志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实上,除了因为父母不理解孩子而带来的情感隔阂以外,因为孩子自身不愿意与父母分享情绪而带来的情感隔阂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在少数。他们一方面承受着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压力,一方面,并不愿意与父母谈及自己身上因为压力带来的心理变化。

在心理专家Queenie提供的调查研究中显示,有很多的留学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他们认为自己在国外即使再辛苦,父母也感受不到,而自己在学习或其他方面得到收获的喜悦父母也不以为然。很多学生表示,每每在向父母解释国外发生的事情的时候都觉得很累,因为孩子和父母的关注点往往不能统一,在情感上的不衔接,让留学生觉得父母不能理解自己。

Queenie强调,因为生长环境、接受教育和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局限性,使得父母在很多时候不能了解孩子真正的内心世界,造成隔阂的是两代人在文化价值观以及评价体系上的差异,而留学毫无疑问会加速这种代沟的扩大。

高二学生李双彤投稿节选:

无论是关于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有太多的理念和争论,而这些论点大多数都来自成年人,鲜有人把教育的焦点因素—学生完全地包括进来,没有人问问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有什么需求。

我承认现在的家长更关心孩子:给孩子零花钱、满足他们想要的……但这并不是让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请家长们问一问自己:有没有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认为只要学习好什么都可以;有没有只从你的角度去想孩子经历的事情,一味地逼迫孩子从你的角度思考,按照你的方法做事;有没有在孩子垂头丧气地回家的时候,关心地问问发生了什么,和他们谈心,抱住他们,告诉孩子不管你做什么决定,我都爱你、支持你;有没有在孩子难受哭泣的时候,不仅不理解,还变本加厉地大喊大骂;有没有在考试成绩出来之后真的考虑孩子的努力,看到他们的进步,而不是只关注冷冰冰的分数和残酷的对比与排名;有没有在孩子对异性产生好感的时候,坐下来平和地说出你的观点;有没有经常加班,让孩子放学之后独自面对冰冷的家;有没有在孩子对你畅言梦想的时候,反驳说这不务正业,很难养家糊口,好好学习才是最好的出路……

很多家长都哭诉说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和自己做朋友,而是敌人。作为一个高中生,我想说,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可以谈心的朋友,是随时都在的最亲密的伙伴,是可以保守秘密、支持我们梦想,帮我们拨开浮云看到“真我”的人!

专家支招

留学生心理安全问题应这样防御

允许犯错 坦然面对挫折

留学在外,留学生在大多数时候除了需要解决学业、社交的问题外,还要独自解决来自生活成本、文化差异等带来的诸多问题,在这其中有许多困难是在国内所不曾遇见的。

困难多了,犯错的几率自然也就变大,而国内的很多父母,在日常对孩子的教育上,奉行的是“经验教育”,希望用自己的经验来帮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出一点差错。可往往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要低于其他人。

因此,家长应该明白,适当的犯错可以帮助孩子成长,不要剥夺孩子试错的机会,要让孩子了解到,学习本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错误在所难免,一旦犯错,就要坦然接受自己的错误,不要陷入失败到自我厌弃的死循环。这样在孩子独自遭遇到挫折时,才会用正确的态度来面对,不至于因为一时的失意而导致心理落差。

享受生活与世界建立更多联系

纽约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陈鲁博士表示,不能把任何一个孩子的生命当成理所应当存在的,孩子和世界的联系,构成了他的生命意愿。对孩子来说,他的家人、朋友以及爱好、生活、学习都可以是他和外界的一种联系,孩子和世界建立的联系越多,就会有更强的生存意愿。父母需要教会孩子享受生活,扩大他们的兴趣圈,帮助他们和外界建立更多的联系,寻找更多支撑点,让他们明白,如果你在追求某个目标的过程中失败了,你还有其他的事情可以继续去努力。

  培养健康的性格和正确价值观

无论孩子是内向还是外向,都可以培养自信、乐观的性格。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有安全感,是自信的起点。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不要轻易拿孩子去和别的孩子攀比,因为攀比式的表扬,往往会造成本末倒置的后果,会让孩子以为只要做得比别人好就会得到表扬,而不是因为他勤奋学习而掌握了一门新的技能,或者是通过努力而达到了一定目标,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失去对工作的内在乐趣,不愿持续学习和寻找挑战。

  摆脱依赖拒绝自我封闭

心理专家Queenie表示,独立性是自我成长的第一个里程碑,对于留学生来说,远离了父母、朋友,以及熟悉的环境,出国意味着“清零”自己原有的社会资源,当从原本的“主流”群体一下沦落为边缘甚至是“隐形”群体时,心理落差可想而知。在国外,面对着完全陌生的环境和人群,留学生们渐渐意识到,在所有事情都要自己一个人完成的情况下,只有依赖自己才能解决所有问题。

但若过分强调独立,认为既然无法依赖别人,就干脆不相信周围的任何人,比如有的留学生从来不参加活动,经常独来独往,甚至不与隔壁室友交谈,即便在课堂参与讨论和活动时,他们也总是格格不入,或者干脆保持沉默。这样的情况一样属于自我独立性的迷失,和依赖相比过犹不及。

  坚持目标合理安排时间

Queenie建议,留学生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后,还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正确努力,提高自己的实力。在这个过程中,一定需要认清的问题是,很多能力的明显提升在短期之内是看不出来的,比如语言水平、批判思维能力、沟通能力等。高强度的任务和紧凑的日程安排只会让人觉得压抑、焦虑,并且难以保持高水平的发挥,甚至可能导致每一项任务都不如之前单独做的时候表现好。留学生需合理安排时间,学会和老师、同学沟通,根据实际情况来制订合适的学习进度。

留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明确留学的意义和目标,不要忘记自己为什么要出发。明白了这些,留学带给你的,就不仅仅是苦难,而是更加丰富的知识,更加宽广的眼界和更加广阔的世界。

学会和父母沟通正确求助

在留学的过程中,孩子和父母间难免会产生隔阂,但人无完人,对于学生而言,要接受父母的“不完美”,明白没有天生就会做父母的人。留学生一旦发现自己存在问题,要及时沟通,学会求助,切勿讳疾忌医。这样,父母在孩子成长途中也会同样吸收经验和教训,和孩子一起成长。

而从父母的角度,孩子要和父母别离,这种别离不仅仅是物理距离上的远隔,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断奶。这种断奶不仅仅体现在留学生日益增强的独立性上,也存在于父母逐渐意识到自己要学会放手,家长要信任自己的孩子,有求必应,无求不扰。

(刘薇镇平)

作者:刘薇镇平

责任编辑:青年参考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