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若琳教你如何根治拖延症晚期

04-24 15:27 | 榜样故事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编者按:《榜样阅读》(第二季)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联合酷我音乐打造的首档青年阅读分享节目,2月28日正式上线!本期节目邀请到跳水运动员陈若琳,她为我们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戴月婷

北京、伦敦、里约,她是蝉联三届奥运会冠军的金牌得主,也是奥运史上最年轻的“五金王”。如今她已退役三年,自五岁便开始的苦练为她增添了一份超脱同龄人的理性从容。

“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面对它,你是哭哭啼啼,还是勇敢奋起?”在榜样阅读的现场,陈若琳捧起M·斯科特·派克先生所著的《少有人走的路》,不由得开始回忆往昔。

那是段格外独特的青春岁月,洋溢着汗水与高高溅起的水花,跳水陪伴了她整整十九年,她为国家荣誉而战,使命在肩,压力与激情并存。

她还记得来到跳水队初期,对于教练要求的每一个动作,她都会在训练结束后多练上几遍,当比赛中可以游刃有余做出每一个动作,并拿到高分时,她更加明白自律的重要,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跳水运动,实际上是一项非常严谨的运动,无论是在体重控制上面,还是日常训练中,这些都是需要以良好的自律意识为基础的,尤其是在技术动作的掌握上,每一套的技术动作都是需要反反复复无数次的练习,实际上真的十分枯燥、煎熬,因此拥有强大的自律意识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而她自己确实也是这样做的。

为了控制体重,她拒绝了精致的甜品和可口的零食,在日常的饮食对卡路里的摄入进行严格的控制。

为了防止超标,她甚至连续五年没有吃过晚饭。

从2004年进入国家队开始,她便每天都进行着近百次从3米到10米不同高度的跳台俯冲下来的专项训练,也因此造成对颈椎不可逆转的伤害。

2015年11月,她的脖子突然间无法正常转动。陈若琳以为是落枕,没太当回事儿。

每天还在大运动量的正常训练直到脖子完全动不了,才去医院检查,结果为:颈椎3、4、5节突出,有节段性的脊髓缺血性改变。最终给出的结论是:不宜进行剧烈运动,更不适合跳台这样的高危项目。如果再遇到严重的运动创伤,不排除有瘫痪的危险。

但她依旧不愿意放弃即将代表祖国出战的里约奥运,于是她用厚胶布裹住脖子,继续一遍遍地爬到十米多的跳台,起身,腾空翻转,花式完美落水,因疼痛产生的泪水和高高溅起的水花融为一体。

当她站在奥运会冠军领奖台上的时候,当国歌奏响的那一刻,她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她觉得大家也不要把自律想得特别难,可以从基础做起。她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为此还特别举了一些例子,“规定自己一天阅读十五分钟,完成了就可以给自己一个奖励。要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自律既不苦也不难。”

如今,有一个词叫做“拖延症晚期”。陈若琳经常在网上能看到很多人用这个词。“甚至有的人还把自己的拖延症定义为无法根治。”她认为,拖延症是不自律的一种体现。

“往往拖延到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马马虎虎的完成任务。而草率地完成任务也就意味着离好的结果和回报相去甚远。可是如果当尝试着去改变这些不好的习惯时,就会发现,有些事可以做的更好,有些问题可以更轻松的解决,时间长了,成功和回报也会纷至沓来。”

其实早在2011年,她曾经的教练任少芬在接受新晚报采访时指出:“刚开始带陈若琳训练时,她的身体条件在一群队员中并不突出,力量一般,脚尖膝盖的效果也不是很好。但是她很快就发现陈若琳训练听话,脑子很灵,改动作毫不费力,比赛时沉得住气。”

由此开始,这位此前便培养出王睿、陈琳等跳水世界冠军的教练开始重点培养陈若琳。而她的自律更是确保了每次更加稳定地发挥。

现在的陈若琳常常漫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各个角落,她享受着属于学生时代的青春岁月,自由且宽松,但她同时也觉得在此种氛围中内心更要时刻警醒,保持自律以获得真正的收获。


作者:戴月婷

责任编辑:张浩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