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师院:1.6万余名学生“校园清洁工”陆续上岗

05-15 17:40 | 教育+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孙海华 通讯员 张统宣 权轻舟 张谷雨

周五清晨,崔旭和董盼盼早早就来到校门前,开始了校门前大道的洒扫清洁。他们是渭南师范学院的大二学生,已经在学校组织的劳动实践岗实践了一周,主要负责打扫学校大门口的两条大道。

2018年秋季学期以来,学校号召学生参与劳动实践,主动承担教室卫生清洁工作,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和崔旭、董盼盼一样,每天清晨、下课后、晚自习结束时,年轻人的身影便会活跃在校园各个角落。他们都是参加劳动实践的学生,用实际行动弘扬着劳动精神。

不仅爱劳动、会劳动,更要“明劳动之理”

“得知教室和校园卫生要由学生自己打扫,感觉又回到了小学时光。”崔旭告诉记者:没想到,久违的劳动实践增加了自己对学校的归属感,也真正体会到了和同学们一起劳动的乐趣。

“从被列入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再到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逐渐式微的‘劳动教育’迎来了发展的‘小阳春’。”渭南师院学工部部长王俊安告诉记者,劳动教育被学院列为探索育人模式新举措的内容之一。

这个学期开始,在渭南师院,学生劳动实践范围由原来的教室扩展到校园。“伴随互联网长大的‘00后’,对劳动的认识与上一代人、上两代人有着很大差异。”正在校园博学路上打扫卫生的学生崔鑫说,当初,学校号召学生义务打扫教室卫生,有的学生并不能理解,“很多人认为,那应该是清洁工做的事。”

“面向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不仅要教育学生爱劳动、会劳动,更要使学生‘明劳动之理’。”王俊安表示,要让学生体会到:劳动并非一味地艰辛,也能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为推进这项工作,学院举行了岗前培训和安全教育大会,提出具体岗位要求,辅导员亲自到教室示范劳动。“只有真正参与进去,才能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温暖,也懂得了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很短的时间内,校园的面貌便发生了改观。过去,常看到一些同学将早餐包装袋、废纸垃圾等随手放置在课桌抽屉,而现在,这种现象明显减少了。

树文明新风,告别“不劳而获”

实际上,早在1995年,渭南师院即在陕西高校中率先实行大学生劳动教育课,将其作为必修课列入教育计划。每学期,每个班级都要用1周时间参与环境卫生打扫和保洁、学校安全保卫等工作。

2018年,学院又出台了针对建档立卡学生的“参加劳动实践与公益服务活动实施办法”。全体建档立卡学生积极响应,佩戴“教室爱心工程上岗证”,主动承担起学校部分教学楼教室卫生的清洁保洁工作。

“时下,在一些人脑子里,干什么事都讲钱,干活不讲报酬的人常常被认为是傻瓜。”2018年底举行的“劳动实践先进个人表彰暨劳动体会分享会”上,学生纪宏天说:学校组织开展的劳动实践教育,抵制了“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蔓延和“不劳而获”的思想侵蚀。

人文学院包本慧则记得,一次,自己正在教室打扫卫生,来了好几个学校领导。“他们现场教我打扫卫生,鼓励我树立自强意识、美化学习环境、为老师和同学们服务。”在当下的渭南师院,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的文明校园的新风尚已经形成。

1.6万余名校园清洁岗陆续“上岗”

在渭南师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比较大。“利用劳动实践教育,可以搭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锻炼能力、拓展素质的平台。”在学院学工部副部长陈景西看来,这也是支持和鼓励在校学生传承爱心、回馈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和母校的有效举措。

陈景西表示,今后,学校还将继续总结经验,凝练特色,将资助育人过程中好的做法延伸到全体学生中,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下一步,将考虑引入学分制,将提倡劳动变为责任和义务,在更多领域拓展劳动课的领域和广度。”

现在开始,学院1.6万余名学生将陆续在200余个教室清洁岗位与校园环境卫生岗位上参加劳动实践。“他们终将在劳动实践和公益服务活动中,用行动学会知恩、感恩、报恩,体会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光荣、劳动助人成长的道理。”陈景西说。

作者:孙海华 张统宣 权轻舟 张谷雨

责任编辑: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