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的贝聿铭

05-20 13:13 | 微光来源: 守候微光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图片来源:贝氏建筑事务所Pei Partnership Architects

曲俊燕/文

当地时间5月16日,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在纽约的家中去世,享年102岁。

贝聿铭是全球建筑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华人面孔。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出生于广州,青年时代先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学习和研究建筑学,上世纪40年代开始其建筑师生涯。在半个多世纪的耕耘中,贝聿铭获得了建筑领域的很多重量级奖项和荣誉,包括1983年获得有“建筑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以及2010年的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金奖。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风格鲜明,他善于将古典建筑的图式与现代化的几何元素相结合,使之富于变化。每设计一个方案,他都能将当地的文化传统、自然环境充分考虑在内,打造既有辨识度又有灵气的地标。最有代表性的包括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美国肯尼迪图书馆、日本美秀美术馆、香港中银大厦、北京香山饭店等。

很多人将贝聿铭的建筑归类为现代主义,但他却反对过于清晰的分类。他曾说,建筑以何种风格被设计和建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整个社区”,即建筑如何影响周边的人和生活。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贝聿铭心中始终保持着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热爱。虽然年幼时在苏州只生活过3个月,但苏州园林成为了他一生建筑灵感的启蒙,流淌在他的血液中。2006年,由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半个多世纪的灵感源泉最终浇灌在故乡的土地上。

一个世纪的建筑人生落幕,贝聿铭在全球各地留下了恒久的瑰宝。这些建筑杰作,也成为全人类的宝贵遗产。

1967年,贝聿铭在美国纽约的工作室中。Arnold Newman/摄 图片来源:卫报

1967年11月27日,美国波士顿,贝聿铭为一位保险公司总裁展示该公司的规划模型,这是当时波士顿最高的建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967年,贝聿铭(右)在其设计的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与大气物理学家沃尔特·欧尔·罗伯茨交谈。图片来源:美国大气研究中心官网

1974年,美国剑桥,贝聿铭(右)与肯尼迪图书馆负责人一起揭晓最新设计方案。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贝聿铭与肯尼迪图书馆的模型。图片来源:tmagazine.es

1979年10月16日,美国波士顿,贝聿铭第一次看到落成后的肯尼迪图书馆与博物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979年的贝聿铭。尤素福·卡什/摄

1979年的贝聿铭。尤素福·卡什/摄

80年代,法国巴黎,贝聿铭(左四)与时任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左三)在卢浮宫建设现场。马克·吕布/摄

80年代,法国巴黎,贝聿铭在建设中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前。马克·吕布/摄

1978年,法国巴黎,贝聿铭在蓬皮杜中心建设现场。马克·吕布/摄

1978年,美国华盛顿,贝聿铭在自己设计的美国国家艺术馆内。马克·吕布/摄

1993年11月18日,法国巴黎,法国前“第一夫人”克劳德·蓬皮杜(左)和贝聿铭在卢浮宫金字塔内部出席大卢浮宫的落成仪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06年7月1日,卢森堡,贝聿铭出席现代艺术博物馆落成典礼。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中。5月17日,苏州博物馆官方账号发布微博说:“苏州博物馆是贝老百年建筑设计人生的心血凝结,是留给苏州人民最为珍贵的礼物,更是他最心爱的‘小女儿’”。图片来源:微博@苏州博物馆

编辑 | 孔斯琪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点击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

摄影专题 养蜂人 | 2019两会 | 代表朋友圈 | 家庭相册 | 乡愁 | 2019春运 | 农村生活 | 百年铁路 | 重庆森林 | 大货司机 | 进博会 | 江河人家 | 网吧的日本人 | 草根排球 | 北京国庆 | 人工智能 | 快递小哥 | 妈妈 | 海外工厂 | 家在东北 | 雄安春节 | 资源城市 | 动批谢幕 | 高原藏校

影像思考 摄影愚人 | 剧场摄影 | 木村伊兵卫奖 | 大学生看两会 | 2019荷赛 | 荷赛调底 | 女性摄影记者 | POY视觉编辑 | emoji | 旅游自拍 | 捏脸大战 | 透纳奖 | 重复照片 | 特朗普的摄影师 | 新闻中的视觉 | 时尚报纸 | 马格南 | 春光照相馆 | 中国筷子 | 大卫·霍克尼 | 东欧摄影 | 经典电影摄影师 | 最大摄影收藏地 | 宝丽来工厂

中青摄影 历史向东 摄影向西 | 西沙群岛 | 九江决口 | 耀邦百年 | 告别铁矛 | 暗房师退休了 | 2018年度照片

微光活动 微光体验营 | 放映会|微光和朋友们 | 年度影展 | 亚洲大学生摄影大赛

责任编辑:孔斯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