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加水就能跑?科技创新经不起“庞氏”骗局

05-24 17:56 | 快评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5月23日,中共南阳市委机关报《南阳日报》在其头版刊发消息称,“水氢发动机”在当地下线,文中称,“车载水可以实时制取氢气,车辆只需加水即可行驶。”

南阳“水变氢”汽车的消息传开以后,很快遭到质疑与争议。学过初中化学的人都知道,水分解产生氢气没毛病,但电解水效率比较低,“车辆加水就能行驶”更是天方夜谭。有网友直言,这让人想起曾经的“水变油”骗局,若是真的,那困扰人类发展的能源问题便可以获得大突破了。

对于外界的质疑,青年汽车集团董事长庞青年回应称,水氢燃料汽车技术已成熟,不会延缓南阳项目进程。并表示“事实摆在这里,不是瞎编的”。但是,科研创新成果不能光靠说,要想让公众信服,还是得拿出具体证据。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即便是氢燃料电池都不成熟,尚未进入大规模商用领域,况且氢燃料电池也绝非“车辆只需加水即可行驶”那么简单。

面对各方质疑,南阳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回复称,该项目仍处于研发人员的验证阶段,并未正式生产,也未经过工信等相关部门的验收。报道用词不当,信息发布不准确导致误解。这一回应初步解答了公众的部分疑虑。不管怎么样,当地媒体的报道缺乏科学规范,缺乏对事实最基本的把关,也忽略了平衡性这一新闻报道的基本规范。

新闻报道要遵循科学规律,这是基本要求。在制氢过程中,水只是介质,催化剂只是活化介质,终究需要能量。如果要实现水变“氢”,必须回答一个问题:能量从哪儿来?

然而,在“水氢发动机”风波中,当地官方媒体多次“背书”,以及相关领导对涉事企业——青年汽车集团的“点赞”,恐怕不能以偶然的报道失误来解释。

此前有媒体报道,青年汽车在南阳的项目总投资达83.16亿元,其中南阳市政府平台出资40亿元。要知道,南阳市2017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174.84亿元,40亿元绝非一个小数字。

然而,5月24日上午,南阳市高新区招商局一位副局长对媒体表示,该项目通过政府招商进驻南阳,“没有政府补贴”。当地政府究竟有没有投资,应该有个更准确的说法,以更切实的举措来回应公众的关切。当前,最重要的就是重新对项目进行评估,避免无谓的投资损失,切实维护好公共利益。

这家公司的历史并不光鲜。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截至2019年5月23日,以“青年汽车”为关键词的民事案由多达517件。在相关平台上,其风险信息有686条,被执行人信息29条,失信信息46条。今年1月7日、8日,该公司分别被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和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法院列为失信人。

不仅如此,青年汽车还多次被主管部门处罚。例如,2017年1月,庞青年控制的金华青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因销售新能源车辆实际安装电池容量小于公告容量,被工信部暂停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资质;今年4月,工信部公布的2017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信息显示,青年汽车曾申请的7417万元补助被核减为零。地方政府在审核该公司的资质时,理应对其不良信息予以高度重视。

谁都不想看到,打着科技创新之名的新能源项目,最后像“巴铁”骗局一样落得一地鸡毛,惨淡收场。公众对此事的质疑,并非是干扰科学研究,不信任创新的力量,而恰恰是以科学常识和科学精神审视和监督相关研究。这些质疑还有助于推动信息公开,推进行业规范的进步。令人欣慰的是,从此次“水氢发动机”的谬误迅速被戳穿来看,公众的科学素养正明显上升,科学精神终将在更多人心中落地生根。

作者:默城

责任编辑:王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