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技术为“宝” 技术好用成“贝”

2019-06-06 | 坤哥007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第 918 期 ---

2019/06/06

Topic:技之巧用

文 | 张坤

今日之声

融媒精品,一定是融合了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对于技术短板的我们,迫切的不仅仅是长远发展的规划和投入,还有优化融合过程中,如何发掘自家特色的“宝贝”——中青利“器”。

《说文》中解释“技,巧也”,无论是立足自身,还是开放合作,都要凝聚共识:用好技术为“宝” ,技术好用成“贝”。

哪怕互联网技术很弱的纸媒和网站,只要有这样一种追求和探索实践,都会亮“宝贝”、出精品,这样一种“技之巧用”,归根到底是有没有强烈的用户和产品思维,并贯通于“一体化”全程。

比如关于明天高考的话题,多少孩子和父母有时间、精力、习惯,会通过传统报纸或网站去关注呢?

如果不从最易触屏的手机终端体验,去研发有效直达内容、再造转化题材、“翻译”交互话题,那就只是一种自恋,或为办报而办报,为办网而办网。

前些天偶尔看到一家地方报纸的音视频节目,很有启发:

佩琦:英国老牌名校剑桥大学宣布接受中国高考成绩。

精灵:我是剑桥永远得不到的学生。

……

这家报纸的融媒节目《早上好》,创新性使用了真人与Al对话的方式,让主播佩琦与天猫精灵一唱一和,以聊天方式进行新闻的播读和评论,新鲜有趣,缓解了教育新闻的枯燥,仿佛就是你我身边“学渣”本人幽默调侃,让人倍感亲切。

近几年中青报特色“融媒小厨”的技术创新,有过不少教训值得汲取,也有经验值得总结。

比如教训中就有“迷信唯技术而技术”,虽然投入很大(相对)、技术含量高、终端呈现也很“炫”,但最终因用户体验不好、不适用匹配而前功尽弃;还有“完全依赖受制于人”,虽然也有一时“风光成效”,但难以可持续,还会积累一堆问题,迟早爆发,得不偿失。

比如经验中很重要的就是既开放包容合作,又自力更生成长,既“草船借箭”、“借船出海”,又“磨杀手锏”、“造船出海”。

4年前全力以赴推进“H5战略牵引”,就是定位以移动唯一的“成本适己+内容创意+渠道推广”三位一体,直到如今几乎每个部门都能上手就做。

今天“H5” 的小微契入模式,依然对我们有效。精品H5是一种多部门的协作,是一种协议,形象说是把代码翻译成用户的可见模式,迭代创新变种后的微信小程序等,只是将标签命名重定义,核心协议未变。

三年前全力以赴推进“直播”牵引,也是基于“技之巧用”,以移动终端的设备支撑,由话题形成网络视频信息交互传播模式,如今我们任何一场活动,如有直播条件,都能轻松上手。

两年前全力以赴短视频不断发力,基于核心内容创意、导演和推广基础上,一些技术的有机高效“外包”,也保证了今天我们基本完成各项内部转型任务。

但正纵深融合改革的全新中青报,离做一流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青年主流媒体,差距很大,凸显出“技不如人”的危机和隐忧。

在大规模提高互联网技术能力前,还是需要将“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用好技术为“宝” ,服务特色“私家菜”和“订制菜”;技术好用成“贝”,服务“家常菜”和“标配菜”。特别是进一步高度重视技术研发设计人才,尽快培养出更多优秀“融媒制片人”、“融媒导演”、“融媒运营官”、“融媒设计师”、“融媒主编”等,来一场中青全员“技不压身”、“技压群芳”、“一技独秀”的学习热潮。

这个问题当下不全力破解好,“融媒小厨升级后5大场景期待”就很难实现。

除继续在“H5”、“小程序”、“直播”、“短视频”等触手可及处深耕细作,还要内部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攥紧“拳头”、打造“重器”,并在深层次机制、体制创新突破上下功夫。

一些全新的技术,尽快融入试用,研发适于5G高速传播的移动中青特色精品。

比如在运用AI主播、数据化新闻、智能化音视频播报、传感器新闻等方面,大胆探索创新。其中智能化语音播报、可视化导播、动漫多维游戏等,不仅形成了新闻传播的崭新形态,也给用户带来了炫酷的完美体验。

只要我们热爱新闻事业,坚持内容创新是最重要创新,保持对用户和产品的高度关注,重视“一体化”协作创新,相信会缩短“内容、技术、运营、管理”优化融合的时间,为下一步更加精准有力的大投入、大布局、大制作做好准备。

实干成熟,熟能生巧;技之巧用,在于实干。

作者:张坤

责任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