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孝心与爱心的传递

06-12 08:34 | 军事+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曾理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田文生

端午节前的6月6日,在科室交完班,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内科孟召友医生就拎上粽子,叫上科室两位同事,一同前往重庆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团结坝社区,看望“田妈妈”。


这位让孟召友惦念的老人名叫田伯芬,今年86岁。7年前,当时还在第三军医大学读书的孟召友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田妈妈。原来,田妈妈有四个儿子,三人参军,最小的儿子何田忠40年前在一次边境作战中光荣牺牲,荣立二等功,时年只有21岁,与何田忠关系最好的二哥因此受了刺激精神失常。田妈妈老两口这些年就靠自己的退休金抚养没有劳动能力的二儿子。


2012年,家乡的一位企业家听说了田妈妈一家的情况,专程来到重庆登门拜访,孟召友陪同他一同前往,“因此也认识了田妈妈”。

从那以后,孟召友便把田妈妈一家人当成家人,逢年过节、周末假日,他都会抽空去探望,还根据老人家的病情需要为老人和二哥开药调理身体。

孟召友说:“我是一名军医,田妈妈把三个儿子都送到了部队,最小的儿子还为保卫祖国牺牲在了战场上,作为烈士的战友,我们有义务帮他照顾好父母和家人。”


6月6日上午9点多,孟召友刚到田妈妈家楼下,就遇见社区工作人员来接她到附近的莲光小学参加“英雄妈妈进课堂”主题班会。随后田妈妈又紧紧拽着孟召友的手回到家里楼下院坝,参加社区组织的端午节活动。

在这里,田妈妈同邻居们与社区幼儿园的小朋友一道包起了粽子,田妈妈热情地向邻居们介绍这个令他感动的“军医儿子”。

“小孟,真成了我的‘家庭医生’了!”谈起孟召友,田妈妈眼里流露出道不尽的感激和关爱,“上次他连着做了三台手术,24小时都没休息,知道我生病了,一下手术台就急忙跑过来看我。”


7年来,孟召友从一名军校学员到新桥医院神经内科的一名临床军医,他发挥着职业“特长”,为田妈妈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而田妈妈也像心疼儿子一样心疼孟召友。

每年春节,孟召友都会收到田妈妈亲手做的腊味,那是“母亲”的味道。

上午11点多,忙碌了一个上午的田妈妈拉着“军医儿子”回家过节。田妈妈家的这栋老房子建于上世纪80年代,但家里有一面墙特别“亮眼”。墙上正中是“青春无悔”“无悔生命”两条字幅,字幅中间是“荣誉”“青春”四个大字,周围簇拥着十多个相框,分别是“保卫边防”的牌匾、烈士证明书、荣誉证书以及田妈妈过生日的照片。

中午,又到了田妈妈吃药的时间,孟召友关切地询问起田妈妈近来的身体状况:“那个降压药吃了血压控制如何?家里药还有多少……”

“对于田妈妈来说,我能做到的仅仅是陪伴,而对于我来说,田妈妈的教育却让我终身受益匪浅!”孟召友说。

去年年底,田妈妈的老伴何良英突发疾病去世了。他留下了一份令人难忘的遗嘱:“我俩(夫妻)都是老党员,一辈子感谢党的培养。我死了,不给党组织提任何要求。一是再向组织交最后一次党费;二是把儿子何田忠牺牲前的照片和烈士证照片放到我的骨灰盒里;三是不要亲朋好友及社会好心人的任何慰问……”

这些年,不时有单位或地方政府来家里慰问,但田妈妈和老伴总是说:“现在的日子好了,我们没得啥子要求!政府给我们发放了烈属优待金……我们没有别的什么需要。”


深受感动的孟召友说:“田妈妈和老伴舍小家顾大家,把三个儿子送到军营为国家做贡献,我也是一名军人,他儿子为国尽忠,我替战友尽孝都是我们的义务和职责。每一次看望田妈妈都是对参军入伍初心的回望,也是一场孝心与爱心的传递,我也将牢记田妈妈的谆谆教导,在我的医务岗位上造福更多患者!”

作者:田文生 曾理

责任编辑:贾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