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再走长征路】40多岁时,他才知道父亲是飞夺泸定桥的勇士

2019-06-13 | 青·体验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达

“直到我40多岁时,才知道父亲李友林是飞夺泸定桥22勇士中的一员。”在江西省瑞金市泽潭乡明星村,67岁的李理告诉记者。

村子祠堂门口的墙壁上张贴着李友林身穿军装的巨大照片,格外引人注目。在当地,这是一种特殊的荣誉。

江西瑞金泽潭乡明星村祠堂门口张贴着李友林的照片。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王达摄

“父亲是一个特别低调的人,我们小时候他从来没有跟我们说起过曾参加飞夺泸定桥的战斗。”前不久,李理和家人刚参加完四川省泸定县缅怀夺桥红军的纪念活动,随后又风尘仆仆从四川赶往江西瑞金老家。

李理记得,1958年父亲转业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经常在思想品德教育课上讲起红军的战斗故事,但从来没有提起过自己。听课的大学生后来问过他,你父亲讲得那么详细、生动,肯定是战斗的参与者,但他为什么不说呢?

直到1993年前后,军事科学出版社的两名编辑通过聂荣臻元帅签发的一份嘉奖令找到李友林在北京的家时,李理才知道父亲原来是飞夺泸定桥22勇士之一。通过父亲的讲述,他终于详细了解了当年惊心动魄的战斗经过。

1935年5月26日,红军长征路上军情十万火急,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给李友林所在的部队红四团下达死命令:“三天内夺下泸定桥!”部队急行军160公里,终于在29日凌晨赶到泸定桥,经过激战后拿下了位于桥西的桥头阵地。

李友林和战友们注意到,100多米长的泸定桥只剩下光溜溜的13根铁索,桥上的木板被拆得七零八落, 敌人早已在东桥头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并用重机枪、迫击炮不断向西桥头射击。

这时,团部决定抽调骨干,组成突击队夺取泸定桥。“当时挑人的标准是,干部首先要挑出来,曾经是战斗英雄的也要挑出来。挑出来的人必须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李理说。

最终,团部共挑选出22人,身强体壮、从小习武的李友林就在其中。

下午4时,总攻开始。22名勇士在全团火力掩护下爬上铁索桥,迅速向东桥头接近。看到红军要突击过桥,敌人立即向他们疯狂射击。李友林和战友们顾不上枪林弹雨,侧着身体一边往前爬,一边向敌人快速射击,后续部队跟在后面,不断加铺桥板。

当突击队员冲到东桥头时,敌人放起火来,东桥头顿时被熊熊大火包围,铁索被烧得通红。李友林的手脚被严重烧伤,但他不顾疼痛,穿过大火和浓烟与敌人展开生死搏斗,几乎打光了所带子弹和手榴弹。

面对突击队员的猛烈攻势,敌人最终丢桥溃逃。

由于身体灵活、战斗经验丰富,李友林参加红军后很少挂彩负伤。但在泸定桥战斗中,他的手脚被铁索严重烫伤。老年时,儿女们摸着父亲的手,发现他的双手被烫得没有了手掌纹,手心不出汗,一年四季爆皮瘙痒。

“我曾经问过他,当时敌人的炮火那么猛烈,你想到过死没有?”李理回忆,“他说我没想到死,我只想到活!只有活着才能冲过去打败敌人,抢占泸定桥!”

李理也曾问过父亲,为什么那么多年从来不提自己是22勇士当中的一员。晚年的李友林听到这个问题后老泪纵横:“我能活着已经很幸福了,最不容易的是那些牺牲的战友。”每当想起战友,平日里十分坚强的他总是忍不住流泪。

李家后人在祠堂门口合影,前排右一为李理。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王达摄

1997年9月9日,瑞金籍老红军李友林因患脑血栓、心肌梗塞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他和战友们的红色故事广为流传,成为激励后人砥砺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者:王达

责任编辑:郭艳丽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