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药”到底是什么药?

2019-06-13 | 快评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吃了就能变聪明、无副作用、能增加免疫力……近年来,每逢全国性各类考试前夕,一种号称“聪明药”的药品便在网络走俏,一些家长、学生热衷购买服用。记者调查发现,所谓“聪明药”属于国家严格管控的精神类处方药,不能随意购买。在相关部门屡次严打之下,一些药商转入地下,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隐蔽销售。(新华社 6月13日)

所谓的“聪明药”当然无法让服用者智商提高,真变得聪明,但短期内会让精神集中度更高,不容易分神,能更加专注做某件事。这对于一些压力较大的人,特别是面临高考的学生而言,无疑是“福音”。这也是为何每逢全国性考试,“聪明药”都会卖断货的原因。

“聪明药”虽有短时期内的疗效,但其实却有很强的副作用。因为所谓的疗效,基本就类似于兴奋剂刺激神经一样,通过药物来强撑着身体,而身体本身存在的焦虑、疲惫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治疗,不过是被“聪明药”强行抑制住罢了。所以一旦停药,不但聪明不再,还会出现更加疲劳与迟钝的症状。而且长期服用,还可能有心跳加快、食欲下降、失眠、脱发等后遗症。

“聪明药”的名字看似“人畜无害”,大量被使用也给人一种其随便即可买到的假象。其实不然,“聪明药”不是保健品,而是实实在在的药品,并且是必须要凭借医生处方才能买到的处方药。

可即便作为处方药,由于买卖“聪明药”拥有较大利润空间,且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又让监管变得相对弱化,于是乎“聪明药”的生意依旧做得风生水起。

线下药店必须凭处方才能购买,部分线上药店这一规定却形同虚设,处方随意开,没有处方照样也能购买。而一些无良药商为了谋取暴利,甚至通过“人肉”的方式从海外背回“聪明药”。这些都在无形中瓦解着好不容易构筑起来的监管堤坝。

“聪明药”大行其道,固然有一些民众不知其危害,或急功近利而选择服用的因素使然,毕竟“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部分无良甚至涉嫌违法的药商,为了一己私利助纣为孽,也为“聪明药”的泛滥提供了温床。

但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监管太“笨”。当然,这里的笨并非愚蠢之意,而且笨拙、反应不及时。文章开头提到“在相关部门屡次严打之下,一些药商转入地下,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隐蔽销售”,这说明此前的严打的确有效,但以往的打击手段对电商平台、社交媒体上的隐蔽销售未必奏效,“聪明药”的热销也印证了上述担忧。

销售渠道变了,但“聪明药”滥用带来的危害却没有减轻,反而可能会因为社交传播的“神化”,危害范围进一步扩大。可见,我们的监管不能再止于此前的严打老招数了,而必须要与时俱进,适应电商、社交媒体营销的节奏,及时调整监管思路,根据乱象的新动向,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治理手段,才可能收到实效。

“聪明药”无法使人变聪明,但无良非法药商却比谁都聪明,为了逃避监管可谓机关算尽。唯有“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监管变得更加聪明,才能防止“聪明药”继续毒害民众。

作者:夏熊飞

责任编辑:黄帅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