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再走长征路】红军后代重走长征路 缅怀湘江战役英魂

06-17 19:06 | 要闻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宁化6月17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魏其濛 记者 陈强 李剑平 中国青年网记者 叶婉莹)日前,记者在福建省宁化县淮土镇凤山村红军长征出发地见到了红军长征幸存者黄承衍的儿子黄永昌。这位73岁的老人兴奋地向重走长征路的记者提起自己两年前用25天时间重走长征路的故事。

黄永昌说,他途中特意去湘江战役遗址祭拜了在此牺牲的6000名闽西红军:“我父亲虽然没有机会去了,但我代表他去了,算是了却我一个心愿。”

黄承衍在世时经常给儿子讲述自己参加红军长征的往事。黄永昌告诉记者,父亲出生在宁化淮土,小时候给地主扛过长工、打过铁。1930年红军来到宁化,打土豪、分田地,黄承衍家中分得了22担谷田(即5.5亩田——记者注)。抱着“红军真好,共产党真好,跟着共产党就有希望”的信念,1931年17岁的黄承衍加入游击队,次年编入红九军团通讯营,后来为即将从于都出发的红军队伍送信。由于原部队已转移,黄承衍送信到总部警卫营后跟着警卫营一同长征。“相对于为湘江战役打后卫的闽西子弟,警卫营的战斗没有那么惨烈,否则我父亲可能也早已牺牲”,黄永昌感慨地说。

黄永昌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听父亲讲长征的故事长大,一直想重走长征路,终于在2017年实现了这个愿望。“我驾车从宁化出发,在于都渡河,经过湘江战役遗址、遵义会议旧址,四渡赤水,翻阅夹金山、腊子口,过草地等,最后到达陕北。”

在湘江战役纪念馆,黄永昌特意用从宁化带来的酒酿祭拜在此牺牲的闽西子弟。湘江战役于1934年11月发生广西全州、兴安、灌阳之间的湘江流域,是中央红军长征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其中担任后卫的主要由宁化、清流等闽西子弟组成的红五军团34师,6000名闽西战士几乎全部牺牲,换取了主力红军的西进。“我来此祭拜,也是完成我父亲的一个心愿。”黄永昌说。

这次重走长征路,黄永昌最大的感受是“国家变化非常大,老百姓生活好了”,“不是过去想象的穷山恶水,每个村庄都建设得非常漂亮,路面都硬化了,车子很好走。”黄永昌认为,老百姓的生活变好,这正是红军长征的初衷。

在红34师中,100团团长韩伟是全师唯一幸存的团以上干部。韩伟的儿子韩京京在宁化接受记者集体采访时说,从闽西到湘江边道县的厦蓉高速公路,这些年他已经走过数十次,“这条公路正行经当年红军长征时突破的第一到第四条封锁线,湖南道县则是湘江战役指令发出的地方”。


湖南道县,陈树湘烈士墓、6000无名烈士墓。 韩京京供图

韩京京告诉记者, 父亲早年很少向儿女回忆战争的经历,直到1986年80岁那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写《红军长征回忆史料》时找到了韩伟,韩京京这才有机会了解到这段历史。湘江战役时,韩伟与红34师师长陈树湘做了“誓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生死约定,最后陈树湘被敌人俘虏,断肠取义;韩伟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从宝界岭跳崖,所幸挂在了树丛上,被当地群众发现后获救。湖北籍的韩伟晚年曾两度要求家人将自己的骨灰安放到闽西,希望以此告慰烈士们的家乡父老。

这些年,韩京京每年都会自驾从湖北老家出发,经过湖南、江西、福建等烈士牺牲处,最后来到闽西给父亲扫墓。“每年我会在父亲的骨灰盒里放一封信,告诉他我这一路上看见了些什么。”

6月12日,韩京京再次带着宁化的酒酿和泥土,从福建宁化出发前往湖南道县,会同宁化、清流两县的党史专家,祭拜了陈树湘与红34师6000名闽西烈士。在道县,他还与北京的党史、军事史、文博专家参观了刚布展完成的陈树湘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

韩京京介绍说,陈树湘烈士墓原在潇水之侧,由于今年大雨,不久前迁到了道县烈士陵园。和陈树湘烈士墓紧挨着的,是2014年韩京京和家人为闽西无名烈士立的墓碑。墓碑的基座和挽联上写着:“英雄姓名无人知晓,烈士功勋与世长存。”

作者:魏其濛 陈强 李剑平 叶婉莹

责任编辑:张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