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屠呦呦团队喝彩,也要给他们一张安静的书桌

2019-06-18 | 快评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先有深夜预告“屠呦呦团队将发布重大科研新突破”,再有第二天早上详细的内容发布、独家专访,屠呦呦团队在青蒿素上的研究进展,也成就了一次具有传播力的科学成果报道。这几天,诺奖得主屠呦呦再次登上微博热搜,也让更多公众了解,她和她的团队,正在试图攻克怎样的难题。

团队提出了青蒿素抗药性治疗应对方案;发现了双氢青蒿素对治疗高变异性红斑狼疮效果独特,目前已开展一期临床试验,“青蒿素对治疗红斑狼疮存在有效性趋势”;而且,有关青蒿素等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还有望首次纳入即将再版的国际权威医学教科书。

科研人员刻苦钻研,勇攀高峰,值得我们报以掌声与和喝彩。不过,新闻出炉后也有插曲。团队人员谦逊表示,青蒿素抗药性治疗应对方案、红斑狼疮临床试验结果等,在他们内部看来,都是科研进展,不算“重大突破”。科研人员一贯严谨,坚信路要一步步走,做成了多少,就说多少,甚至说得更少。

有些人把它称为“反转”,其实并不算。没有必要争论,科研成果到底属于“进展”还是“突破”。整件事情并不复杂,屠呦呦团队确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些成果也确实关涉千万人利益,意义深远。但是在对它意义描述的“度”上,媒体、公众和科研人员有不同的标尺。科学结论往往是不确定和有许多附加条件的,不过新闻报道的接受者通常希望有确定的事实,是就是,非就非。从公众来看,更有轰动性和影响力的事件,才能吸引他们的关注。

不过,如果真要为科研人员的成就鼓与呼,还是应该用更尊重科学精神的方式对待这些研究。

以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临床试验结果为例,屠呦呦先生本人说的是“谨慎乐观”,有向好的趋势,“最快2026年新药能够上市”。但在公众和资本的理解中,这些限定性词语被忽略,2026似乎成为一个确凿无疑的时间点;攻克红斑狼疮近在眼前,相关概念股也应声而涨。公众的期待对研究团队来说是一种鞭策,但过于乐观的期待也可能是一种额外的压力。我们还是要尊重科研的客观规律,给研究团队一张安静的书桌。没有必要用制造“流量”的方式,来消解科学进展的严肃性。

任何报道和解读,无论出于怎样的好心,都应该基于事实。何为突破性成果,恐怕也要由期刊编辑、专家同行决定;科学成果的意义,经过时间检验,意义自会凸显,无需舆论代为寻找它的位置坐标。

科学成果应该得到公众关注,科学家也应该为公众所知,我们需要被科学家精神感召。不过,要鼓掌,也要平常心。科学家们还在上下求索,砥砺前行,作为旁观者,也不用过度解读。秉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对研究难度要有清醒认识,不夸张 不矫饰。我们为科学家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喝彩,也要为他们的谦逊、低调和严谨鼓掌。

作者:林一凡

责任编辑:王钟的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