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发表中国青年报记者编译的珍贵外文译档 记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2019-07-06 | 要闻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南京76日电(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戴袁支)在纪念“七七事变”82周年之际,近日发行的学术期刊《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2019年第2期,发表了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编译的《瑞典驻华外交官约翰·贝克-弗里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告》。

该报告共有3篇,分别为19371224日与1938131日、212日,瑞典驻华外交官约翰·贝克-弗里斯(Johan Beck-Friis)发给该国外交部长理查德·桑德勒(Rickard Sandler)、议员卡尔·古斯塔夫·韦斯特曼(Karl Gustaf Westman)的信函。

瑞典是中立国,19371939年约翰·贝克-弗里斯任瑞典驻华使节。当时,他援引了美国、意大利记者和美国传教士、南京安全区一位领导人,以及中立方的观察者等多个信源,把从与外界隔绝的南京传出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情况,先后写进上述3份报告。报告说:

——日军占领南京不久,就犯下了残杀、掠夺和强奸等罪行,……这些罪行过于残暴,已经无法在报纸上描述出来。

——在南京被占领的前3天里,……给我提供消息的人说被杀害的人数大约是1000050000人。

——差不多每个中国人和大部分外国人的房屋好像都遭到洗劫,而且在被洗劫后,大部分中国人的房屋还被烧毁了。

——强暴行为甚至发生在年纪很小的女童身上,而且强暴女童的行为有时竟发生在美国基督教教会管辖的产业内。……南京被强暴妇女的人数约20000人。

——这些犯罪不只是发生在刚占领南京的那几天,相反的,南京城被占领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犯罪一直在发生。……这桩惨案真的是无法用言语形容。

——日军在杀人、烧毁居民房屋、抢劫平民财产和奸淫妇女的时候(是如此的明目张胆),完全不担心被其他人看到。

——南京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真实情况比新闻报道的还要严重。

报告指出:“松井将军和日高先生二人都在去年(1937年)12月中旬访问了南京,也有机会亲眼看一看该城的状况。”(松井、日高分别是侵华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日本驻华大使馆副顾问。)

报告还说:“日军令人震惊的暴行也证明了他们一贯为(侵华战争)所持托词——即他们只和中国政府作战,他们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是扯谎。”

检索78卷本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和34卷本的《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与文献》,没有收录这3篇瑞典文报告。

这两套大型史料丛书收集有中、英、德、日、俄、丹麦等语种的历史文献。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评论说:如今这3篇外文译档,又为南京大屠杀史料“提供了新的语言种类”。迄今,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已为南京大屠杀史料的收集,贡献了丹麦、瑞典两个语种的史料。

张生教授指出:这“进一步说明,南京大屠杀发生的当时,就是震惊世界的国际事件。这些报告还提供了新的消息来源,即‘亲日’的意大利记者,虽然在日军占领南京前一天就离开,仍然得到消息说,数以万计的中国人被杀害,1~2万妇女被强奸。”“新史料还提供了中立者的证词,说从上海到南京到江北,超过100万人被杀害。这提醒我们从更大的范围考虑日军暴行。”

张生还担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的会长,是江苏重点高端智库之一的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的专家。他说,侵略战争所激发的恶的力量,超出和平时代人们的想象。因此,防微杜渐,防止军国主义及其变种的复活,是永不过时的主题。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郭必强评论说,瑞典外交官的报告,丰富了成为世界记忆遗产的南京大屠杀档案,在七七全面抗战爆发的纪念日前夕公布,尤其显其意义和价值。

郭必强说,瑞典是中立国,当时的驻华外交官报告了侵华日军南京暴行,其中有关屠杀、强奸、纵火、洗劫造成难民的规模,(对照其他史料)“是令人信服的”。 这使得相关史实又添了一条印证,真实历史的客观性被进一步证实。

【图片说明】19371224日,瑞典驻华外交官约翰·贝克-弗里斯,发回瑞典的关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报告的第一页。[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彼得·哈姆森提供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了解,此间学者们普遍认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大家来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各国人民永享太平。

3份瑞典外交部档案,现存瑞典历史档案馆(RiksarkivetHP 37 AVIVII),报告原件为瑞典文,档案记录形式为打印件。继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出版了研究南京大屠杀期间丹麦籍救助者辛德贝格的专著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跨文化与宗教研究系研究员彼得·哈姆森(Peter Harmsen,中文名字何铭生),也开始了对辛德贝格的研究。2016年他在研究北欧对南京大屠杀的看法时,检索到这3份瑞典文档案。去年1130日,在南京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他得到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出版的第二本介绍辛德贝格人道事迹的著作。会后,记者在当年南京栖霞山两座万人以上难民营和江南水泥厂难民小医院的遗址,给他详细介绍了辛德贝格的事迹及其留下的当年的影像、文字等。何铭生则于今年1月将这3份瑞典文档案译为英文,连同原件的图片,一并电邮给本报记者。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是在南京出版,由著名学者汤重南、张宪文等担任编辑委员会顾问的学术季刊。此前已发表了本报记者两篇相关的论文《南京大屠杀见证人科拉功“罪”的历史评说》《威尔逊视角下的劫后南京栖霞山》。

作者:戴袁支

责任编辑:张胶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