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华夏五千年文明有据可循、有证可考!

07-07 00:25 | 要闻来源: 共青团中央

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于6月30日至7月10日在西亚的阿塞拜疆共和国首都巴库举行。7月5日-7月7日是大会的“《世界遗产名录》提名”环节,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审议32个缔约国提交的38项提名遗产是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今天,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此前,意大利拥有54项世界遗产,数量位居各国第一,中国以53项位居第二。随着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的召开,中国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在7月5日申遗成功,良渚古城遗址今天又申遗成功。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数量首次位列世界第一。

习近平曾两次去视察,明确说:“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

本期青课将跟随王巍老师走进良渚古城遗址……

《良渚——中国最新世界遗产》 横版

嘉宾简介

王巍,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专门委员会委员,国家大规模人文研究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

良渚文明大约是在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北部一带,它的年代大约是距今5200到4500年期间。在这个遗址最重要的发现是这座大型的古城,仅里边这个圈,长1800米,宽1500米,就是300万平方米规模的大型城址。而且最新的发现,在它的外围又发现一圈,接近600万平方米,周围还围绕着很多小的遗址。

在良渚发现五千年前巨型水坝

我们最新的发现就是这座大约修建于5100年到5000年前长数公里、宽十余米的巨大的防洪的堤坝,这个红颜色的是良渚的城,它的北边是山,可以看到如果是雨水很大的时候,很多山水就会冲泻下来,就会直接威胁到这个城址。为了防止山洪的侵害,在修建城址之前,当时的人们先在靠近山脚的山路上修建了一个大型的水坝,宽十几米,长5公里。

原来我们都认为这是春秋时期的城墙,因为没有想到5000年前就有这样大型的水利工程。实际这是一个很长的围墙,在取土的时候,我们发现里边都是用草包着泥,像一个一个草泥包堆筑起来的。在一些高的地方是用山自然的山势,在一些低的地方用草包泥来堆筑。显然这是当时的人们为了防止山洪对城的侵袭制作的堤坝。不禁让人怀疑:这个工程难道真是距今5000年前的吗?由于科学测年,现在对一个草棍、一个米粒都可以精确测年,测年结果就是5100年到五千零几十年。

良渚水坝是五千年前世界最大水利工程

这应该是世界范围内同时期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要修建这样一个水利工程,要动员上万人,耗费数年的时间。

这是我们最新对水坝的调查,它分高坝和低坝,左上边那是高坝,如果水不是那么高,低坝就可以把它抵挡住,如果水势很高,那边就会把它挡住,来防止水侵蚀城。所以也有人认为,它是不是不仅有挡水的功能,也还可能有灌溉的功能?这个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这样一个工程,水再怎么流都不会冲击到古城了。不同的低坝区,高坝区,山体的库区可以储存一定的水,虽然不排除需要灌溉的时候会放水出来,但对城市的威胁是没有了。

这是这个城的情况,接近300万平方米,中心有一个高几米、接近10米,总面积在30万平方米的高台,中间这个长方形也是人工堆筑起来的。这个城原来修建之前是一个沼泽地,在沼泽上人们修建城墙,堆土修建高台。这个工作量如果动员1万人,也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可见当时一定要农业的基础支撑,另外要有比较强大的管理系统和权力的指挥,才能够做这样大的工程。

良渚城墙是五千年前世界最大工程

另外它修建在沼泽之上,为了能建起城墙,需要先从外边运来大量的石块铺垫,再从外边运来黄土放在上面,因为如果没有石块,直接放土在沼泽上,水分就会直接上来,城墙是修不起来的,所以这是一个大型的工程。

石头运来,黄土运来,光这个工程量也是相当巨大。这个城墙的宽度40米到60米,大家可以想象这个墙基长1800米,宽1500米,所以这个工程在5000年前后的整个世界范围,工程量是最大的,所以说良渚是进入文明的比较确凿的重要的根据之一,就是最高等级的人能够动员这样大的人力。

良渚有高度发达的稻作农业

是什么支撑良渚文明呢?我们发现发达的稻作农业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这是我们在良渚城址附近的茅山遗址发现的水田,规模很大。水田的面积是数万平方米,很多稻田埂,中间这个红颜色是田埂,一道一道,还发现了石犁,前边是用石头做的犁铧,后边是木头的,而这样的犁铧,因为在这个水田的表面发现了牛的脚印,再加上这样的犁,很可能是已经开始了牛耕,所以我们认为良渚时期犁耕已经应用了,稻作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这是水田的整体的形象,可以看出红颜色的田埂,规模很大,上边是居住区,我们只是发掘了其中的一部分,这样的水田显然不是初期的状态,是农业达到一定的程度,比较发达的稻作农业。

还有一个证据就是在高高的高台上,发现了一个稻谷非常集中的地方。这个是侧面看地层,这几个黑颜色的都是稻谷的堆积,这是稻谷的照片,大约有数万斤的粮食被集中在这儿,显然它是为王室所服务的粮仓,而且这么多的稻谷,估计应该是很广阔的区域的人集中贡献过来的,这样发达的稻作农业支撑着这样一个王权。

我们思考这会不会是有王权,直接的证据就是墓葬。良渚这个时期,在它的分布区,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和上海,普遍高等级的墓葬当中都出土玉器。

大家可以看到是一个带着面具的人,他戴着一个羽毛冠,骑在一个动物上,眼睛、鼻子、嘴,两个动物的爪是这样匍匐着,是一个人骑在动物身上。怎么解释?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人认为是巫师骑着,或者墓主人骑着神兽升天,也有人认为良渚地区的人的祖先的神话。我们这个暂且不论,但是良渚文化的分布区普遍流行这个神像,那就表明这个是当时人们都尊崇的一个宗教的信仰,而且在分布区普遍存在,应该说当时在宗教信仰方面是高度的一致,而这样的东西只在权贵阶层墓葬出现,我们推测应该是权贵阶层掌握了宗教祭祀的权力。

举其中的一个墓葬,在反山23号墓,是在大城的城内的一个墓葬。这个地方叫反山,我们发现开始是一个祭坛,这个一边长都在20多米长的一个祭坛,是一个方形的,祭坛使用了一段之后废弃了,作为墓地。墓地都是大型的墓葬,在这埋葬,没有小型墓,分南北两排,南边这排更大,北排这边略小,可惜人骨腐烂了,没有保留,但是我们看随葬品是不一样的,南边这排普遍随葬,随葬了很多圆形的玉璧和方形的玉琮,大量的玉器随葬。

良渚文明有制作精美的玉器

这是方形的玉琮,外方内圆,因为是方形的,天圆地方,在《周礼》当中记载是祭地的。但是这个时期起码是权贵阶层掌握它,应该跟祭祀有关。

这是那个神徽的形象,因为它规模最大,制作最精致,我们叫玉琮的琮王。墓葬当中,大墓当中往往都随葬一件制作精致的武器。这个武器上边是神徽,下边左下角是鸟的形象,每个大墓都随葬一件,表明墓主人既掌握了宗教祭祀的权力,也掌握了军事指挥权力。

这是瑶山的一个墓葬,7号墓,随葬一件玉钺之外,玉的柄端和底端的装饰还存在,表明显然是一个权杖,作为军事指挥的象征随葬。所以我们说军事指挥权力,是王权的一个重要的来源,还有就是宗教祭祀的权力。

另外我们可以看出,一般的社会底层的人,随葬一点陶器,数量很有限,墓葬规模也非常小,所以这个差别是非常巨大的。无论是什么样的玉器,无论是玉琮、玉璧,包括其他的,都是这种神徽的形象,在各种玉器上,所以是高度一致的宗教信仰。

再就是在各地,无论是它的中心,还是说在江苏、在上海,甚至在长江北岸兴化的蒋庄遗址,我们也发现高等级的墓葬都随葬这种玉琮、玉璧,表明这是一个很完整的社会系统。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以良渚为代表的社会,发达的稻作农业,技术发达、分工精细的手工业生产,大型的工程所反映的对社会资源的控制和调动的能力,还有王权对高端手工业、对重要社会资源的垄断,以及高度一致的宗教信仰折射出的神权的中心,以随葬武器和权杖暗示出的王权对军事权力的掌控,和覆盖整个社会的控制网络,所以基于这些,我们认为良渚时期已经进入到了文明社会。

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关注良渚文明,实际上良渚文明只是当时5000多年区域文明的一个代表,只不过它确实到了4800、4600年左右的时候达到了一个非常辉煌的程度。而且在那个时期,长江中游、辽河流域、黄河中游、黄河下游,都有区域性的文明,所以这是一个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个时代。

延伸阅读

你或许忽视了良渚古城申遗成功最重大意义

(作者:独孤剑)

几个小时前,阿塞拜疆传来消息,杭州余杭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又一中国骄傲、普天同庆。

余杭是我的家乡,生我养我的地方。对于良渚古城,我从小便不陌生,儿时,学校就组织我们去考察,二十多年前的良渚古城,上面密集分布着村社、居民楼,古城的核心遗址,就在一农夫家的后院。随着余杭撤市设区,良渚古城保护被提上了议程,迁移了大量村民,成立了专门的管委会,城镇规划、环境提升和文化保护工作进步神速,有条不紊地助推千年良渚文明申遗。现在的良渚,已经是杭州绿化指数最高、最宜居的区域之一。

随着良渚古城申遗的成功,家乡余杭有了继阿里巴巴之后的第二张享誉世界的金名片。若将两者比较,良渚遗址可谓更胜一筹,实事求是地说,阿里巴巴改变的是中国经济模式,而良渚遗址改变的则是中华文明的历史定位——这是良渚古城超越其他绝大部分世界遗产价值的主要方面,也是本次申遗成功的最重要意义。

所有中国人打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华夏文明五千年,祖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乎等同于每个人的常识。但事实求是的说,国际舆论上是存在不同论调的,在世界最大图书馆之一——德国国家图书馆中,有部门书籍描述四大文明古国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罗马和古印度,历史最悠久且是唯一传承至今的中华文明,居然没有被列入内。在欧美与不少“老外”聊起这个话题时,甚至会有一些人对“中国有五千年文明”感到不可思议和怀疑。究其原因,是一些外籍图书和教育称,“中国自称有五千年文明,但夏商周以前的历史尚未佐证,考古历史是断代的,所以中华文明缺了一千多年”。当听到这样的言论,所有中国人一定会很震惊,甚至带有一丝愤怒,但这就是事实存在的部分国际论调,被不少“老外”接受的观点。类似颠覆我们传统认知,在国际上流传并被一些人认为是通识话题的还有,“中国现存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中华民国,两个政党分布两地独立执政”;再如,“中国人很穷,穷到没见过冰箱、洗衣机、空调,依靠欧美发达国家发展”,等等。

“老外”很轴,常常“一根经”思维,凡是要有个出处和逻辑关系,只有从源头上纠正了他们的观念,才会对中国有正确的认同和理解,否则争辩再多,也是对牛弹琴。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无疑破了这个局,对那些长期质疑或不认可中国辉煌历史的“老外”上了一剂猛药,将对国际论调产生震动:华夏五千年文明有据可循、有证可考,中华文明的历史不容置疑!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不仅是给中国添了一份骄傲,更是改变国际上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大量的书籍将被更新,大量的观点将被颠覆。相信随着中国崛起,更多对我们有偏见、不正确的国际“老观点”“老论调”会被剔除,“中国自信”不会是一句口号,更多的实际行动会彰显中国发展的加速、华夏巨龙的腾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责任编辑:张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