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眼中的审计】做金银滩“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传人

2019-07-27 | 看审计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校媒记者 暨南大学 苏佳霖

金银滩位于青海省海晏县境内, 7月的金银滩是油菜花盛开的季节。

除了美景,金银滩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我国建设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们在这里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矗立在金银滩上的“原子城”,为这片广袤的土地又增了几分肃穆与荣光。

原子城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建于1958年,为原“青海211厂”所在地,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纪念馆。因为我国第一枚原子弹和氢弹在这里成功研发而得名。

近日,“70年70人70天”大学生记者走进审计一线暑期实践活动青海队来到原子城参观学习。基地展览馆分为六个展室,分别是“基地创建的背景”“基地创建的过程”“两弹爆炸成功”“辉煌成就”“光荣退休闲”“化剑为犁 和平利用”“西海新貌”, 记录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诞生的历史。


大学生记者们倾听讲解员解说。中央财经大学李星航/摄

贵州民族大学学生程丹在参观后表示,浏览过一幅幅记录着历史脉络的照片,饱经岁月的陈列品,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因为每一副文字和图片背后都镌刻着共和国核导弹事业的丰功伟绩。更值得学习的是这些丰功伟绩背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两弹”研制舍家为国、扎根草原的爱国热忱与勇攀高峰、献身核导弹事业的拳拳赤子心。


青海队大学生记者认真浏览展馆展板。中央财经大学李星航/摄

两弹元勋中唯一的一名烈士——郭永怀,在他逝世22天后,中国的第一颗热核导弹实验取得了成功。

时间拨回到1968年的12月4日,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在一次试验中发现了一个与导弹热核武器有关的重要线索,他决定搭乘飞机回北京作报告。5日凌晨,当飞机在首都机场徐徐降落、离地面仅有400多米时,飞机突然失去平衡,坠落在1公里以外的玉米地里。

当人们辨认出郭永怀的遗体时,他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抱在一起。他往常一直穿在身上的夹克服已烧焦了大半,当人们费力将他俩分开时,才发现郭永怀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安然无损地夹在他们胸前。


青海队大学生记者们在“原子城”纪念馆前合影。母建鑫/摄

江西师范大学学生杨嘉威表示自己对两张照片印象深刻,“同一个人,不同时期的对比照,一张是少年时期,一张是老年时期。”一张是风华正茂的少年,而另一张,是头发花白的沧桑老人。青年时期便隐姓埋名扎根于此,为我国导弹技术的研发默默奉献。“他们的家人甚至都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在做什么。正是这些科研人不辞辛苦日夜研究,才有了原子弹和氢弹的顺利研发。”

“两弹一星”精神不仅在时间的长河里熠熠生辉,同时也激励着一代代青海审计人。中央财经大学的李星航认为,在当时艰苦的岁月,中国缺少高科技设备,使用的设备安全程度也十分有限,为了改变科研技术水平落后的局面,中国科学家们不怕吃苦、认真钻研,在当时苏联政府撤出科研人员的艰苦关头,独立研制出了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而高原上的审计人们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下不畏艰苦、坚定不移为审计事业付出,也正是‘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和体现。”

新时代下,青年们仍需继承和弘扬金银滩上“两弹一星”的爱国热情和艰苦卓绝的精神,做“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传人。

作者:苏佳霖

责任编辑:朱江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