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眼中的审计】从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门外汉”到“尖子生”

2019-07-30 | 看审计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校媒记者 华东理工大学 林彦闻

在呼伦贝尔审计局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科科长王企的书桌上,摆着一本1978年出版的灰白色封皮《现代汉语词典》。回想起2014年呼伦贝尔市审计局组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科时,他去翻查“自然资源”这个看似熟悉又陌生的词,“居然没查到。”

审计人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一线。 楚琦供图

熟悉又陌生,正是内蒙古审计人最初面对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时的感受。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被审计署确定为全国5个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试点省份之一,自此在探索中开启了内蒙古审计的“绿色”时代。

也是在这个背景下,呼伦贝尔审计局组建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科。

做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小学生”

在王企的记忆里,5年前,当他和同事们第一次接触到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这项崭新的审计工作时,就像拿到一张空白的“试卷”。缺乏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也没有类似审计经验,这群经济领域的“优等生”,来到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领域后成了“小学生”。当时,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没有固定的评价目标,也没有量化的评价标准,这让这些专门和数字打交道的人犯了难。

怎么办?“没有经验,那就学啊。”王企带领着科室的同事们慢慢学习和摸索,通过实践积累经验。他表示,心态要像“小学生”一样,不怕犯错,虚心请教,积极借助自然资源各领域专业人士的力量,并与同样在探索“绿色审计”的同行加强交流。

以“水资源”为例。在探索“怎么审”的初期,审计人员花费了较多时间收集地表水和用水总量等数据。然而,最终查出的都是水资源费用未缴清之类的问题,久而久之,又成了变相的财务收支审计。“继续这样下去不行,这跟自然资源审计完全搭不上边啊。”于是,王企带领着科室同事认真研究、精耕细作,力求跳出财务视角,真正从自然资源资产利用“监督者”的角度发挥作。不了解具体业务的详细操作,他们就请教专业人员,从工作流程入手,根据有关职能部门是否严格执行相应流程来判断政策是否真正落到实处。

从实践中寻求突破的“优等生”

审计是一项需要经常更新知识储备的工作,做好审计工作不仅需要很强的职业敏感性,更需要有对疑问临门一脚的突破能力。随着学习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这本由经验汇编而来的“错题本”让审计人们更擅于从细节中发现疑点。而对于心中的疑问,审计人会认真核实并查明,在审计人心中“不怕你不会,就怕你不学或者不动脑,不刨根问底”。

王企清晰地记得,数月前,他和同事们来到某县对水源地进行审计。阅读当地政府工作报告时,他了解到,该县河西是一个以办公为主的开发新区,大部分居民主要在河东居住。为了让市民能够喝上干净放心水,减轻环境压力,县相关部门将新水厂建在河西,由河西向居民集中居住的河东供水,对原河东水厂限量供水,由此来缓解河东水厂压力。

王企不禁产生了疑问:由河西向河东供水,必然需要铺设过河管道,而在冬天零下30摄氏度的江面下,现有技术是无法保证自来水运输的。王企觉得有些“不对劲”。于是,他产生了一个模糊的推测:河西水厂并没有向河东供水,河道两岸的供水依旧是分开的。

带着疑问,王企立即和同事们分别前往河东和河西两地供水厂实地勘察。经过细致的核实后,王企最终证实了他的判断:该市居民的供水仍旧主要由河东水厂负责,水资源依旧存在河东居民用水供水紧张的问题。此后,审计组进一步开展了相关调查工作。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向有关政府部门反馈后,得到高度重视,有关问题立即提上解决日程。

争当“绿色审计”的“尖子生”

通过在网上查阅自然资源相关资料,向环保、环境、发展等有关部门取经,以及大量的现场勘查核验等工作,如今的王企在自然资源资产的考题前已不再“一无所知”。经过几年的积累,他们在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了一套适用于当地自然资源审计的经验和流程,突破了“审计谁?谁来审?审什么?怎么审?审得好、审得准”的核心问题,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审计厅等上级审计机关的认可。

王企表示,想要取得突破,每个审计人都要充实自己,“要琢磨,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我想做’和‘要我做’的精神状态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在他看来,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实践是审计人最好的老师。

对水源的审计,常常是“哪儿臭往哪儿走”。因为垃圾处理厂的固体废物垃圾在发酵后产生腐水,一旦渗入地下将对地下水产生难以逆转的影响。据王企介绍,为了寻找城市废水排污口,审计人必须起早贪黑,循着管道,实地考察污水流向。而类似需要考察的指标还有120多项。

水库的水温、水质等条件适合蚊子繁殖,在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常常需要“闻蚊起舞”。有的时候一晚上的暗访,同志们的皮肤上常会多出许多红红的小鼓包。于是,他们之间开玩笑说:“谁O型血谁先上。”王企便笑称,“我是O型血,蚊子不叮我。”

如今,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考题前,王企等呼伦贝尔审计人已能熟练作答。而他们对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探索,仅仅是内蒙古审计在探索“绿色审计”的一个缩影。正是内蒙古全区各级审计机关上下共赴难关、积极探索,才发挥了审计在守护“三北”地区重要生态防线中的重要作用。

内蒙古自治区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已不再是一张空白试卷。一系列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保护系列法规在制度上予以保障,系统梳理了土地、草原、水资源等重点自然资源和环保审计的“常见问题定性与评价指南”为实践提供了方法论。

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审计厅选送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项目获得审计署表彰,曾经的“门外汉”最终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成为了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领域的“尖子生”。

作为试点省市,内蒙古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中探索出了不少经验与成果。而一幅更辽阔的图景将在全国铺陈开来。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标志着一项全新的、经常性的审计制度正式建立。2018年由审计试点进入到全面推开阶段,标志着我国开启了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新阶段。

尽管,在2016年出版的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中,“自然资源”一词依然没有被收录。但一代代审计人正前赴后继,陪伴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中国“绿色审计”的道路将越走越远,越拓越宽。

作者:林彦闻

责任编辑:朱江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