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眼中的审计】顺平县摘下深度贫困“帽”,审计人一路长情相伴

2019-08-06 | 看审计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校媒记者 天津外国语大学 向思雅 河北大学 郝琳/文;青岛农业大学 梅从政 厦门大学 吴钧昊 南京审计大学 刘文刚/视频

来到保定市顺平县挂职才半年,这位新任副县长就“经常性缺岗”。他上周刚跑到北京,昨天又去了市里,想方设法为这个常年缺水、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县多找些发展路子。了解到当地医疗条件较为落后,过两天他还要再出门一趟,多给村民争取一些医疗设备。

他是审计署派驻河北省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仇凯。

2018年12月,他来到审计署定点帮扶点保定市顺平县,进行为期两年的扶贫工作。今年5月,河北省政府正式批准这个国家级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成功“摘帽”。

这些年,像仇凯一样来顺平进行帮扶的审计署干部有很多。在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大到万亩园区,小到村委会的桌子,都带着审计署的“印记”。

大棚经济让村民“生财有道”

几年前,顺平县永录村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穷乡僻壤”。村民对种草莓这件事表示“绝对迟疑”,但现在他们的态度却是180度大转变。审计署高效农业扶贫示范田建立不到一年的时间,草莓就成了村民们的“心头好”。

同样是一亩地,大棚经济作物的年收入达8万块,比靠天吃饭的传统大田作物高了近80倍。“这半年来,我觉得扶贫最大的作用就是改变当地人的思想,从前的他们只求吃好、穿好、住好,现在就不一样了。”仇凯有感而发。

顺平是农业大县,近年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引领农户运用新技术,发展新产业。在审计署的帮扶下,顺平县结合土地富硒和富锌的优势,摸索出林果脱贫道路,将鲜桃种植作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种植面积、产量、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京红”、“久保”、油桃、毛桃、蟠桃、黄桃......在顺平的桃园只会发现不认识的品种,不会出现想找哪个品种而找不到的情况。目前,顺平县拥有果树35.4万亩,其中桃树14.5万亩,年产量达到8.4亿斤。全县林果年均产值10亿元,成为县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几天前,仇凯带着顺平望蕊桃产业现代农业园区的“久保”参加了人民优选鲜桃品鉴会,接下来他们将进一步借助网商平台打造自己的农产品牌,让农产品走出顺平、走向全国。他目前还在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顺平,实现冷链运输以及储存等。“如果可以引进这些企业以及技术设备,我们的农产品就能销售得更远。”

新型水利解万亩土地之“渴”

顺平有个硬伤,缺水。地表水少,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三倍。县里两条主要河流——蒲阳河、曲逆河都已经干涸了,而17年前,那里还是村民们的“天然泳池”。

“顺平已经旱了快半年了,4月20日左右下过一次算是稍大点的,平时哪怕有雨也就是几分钟的事。”西南蒲村村委会科员韩云桥说。村子去年帮着村民们种的玉兰树,由于缺水不少都干死了。永录村口的那块玉米地因为无人浇灌,叶片都打着卷、耷拉着。

而另一边,顺平县的东南角,有一块万亩园区——金线河现代农业园区。那里的玉米叶片却完全舒展开来,烈日下丝毫不减生气。巨大差异的背后,是顺平县引进喷灌技术,不断完善水利设施的结果。

金线河现代农业园区由三部分组成,喷灌基地是其中之一。这是河北省最先进、最科学,也是唯一一家的喷灌基地。2017年,项目建设之初,不小的资金数目成了压在当地政府心头上的大石头。在审计署的帮扶下,3000多万改造资金协调到位,项目惠及顺平县5个乡42个村,总计近34000亩林地。

喷灌设施建立前,当地进行大水漫灌时的一亩地电费需要花20元左右;但现在一亩地的电费才不到10元,用水量能节约一半。不仅如此,喷灌基地还为村民提供“解忧福利”。当地不少村民都外出打工,但家里的地荒了怎么办?现在,村民们把土地承包出去支持项目,自家的地就会有人耕种,每年还能拿到分红。“一举两得,这可让大伙儿们高兴得很咧!”。

手工业盘活“靠天吃饭”黄土地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在华北平原上已经持续得太久了,看天吃饭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从前,每家每户只靠几亩地,一年到头的收益还不抵出去打工几个月。一旦遇上农产品供求、价格的变动,亏损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面对现实情况,为了加速摘去脱贫的帽子,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顺平县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努力打造自己的特色产业。东南蒲村有一块长城汽车零部件园,西南蒲村还有一间益和轩鞋厂。对于当地甚至邻村的村民来说,这或许是脱离黄土地最好的选择。

村民张阿姨就在鞋厂工作。选料、剪鞋底、剪鞋样、剪鞋面......没有机械性的重复工作,每双鞋的一针一线都被刻上“亲手制作”的烙印。全部完成之后,一双双由村民们亲手制成的鞋,以可观的售价销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大中城市。

鞋厂目前有员工106名,以村里的妇女为主,还有一些邻村的村民也会来到这里打工,甚至无劳动能力的人把活儿带回家做也可以。月入2500块对于鞋厂的基本员工而言不是特别困难的事,“这还是保底工资,主要是按件走。”韩云桥说。

2017年,鞋厂在县金融办的指导下,申请了200万元“政银企互保”金融扶贫贴息贷款,与贫困户签订了入股分红协议,108户贫困户每年会得到926元的分红。“使贫困户有稳定产业,稳定收入,稳定脱贫”,这是鞋厂和村民签订协议时所做出的信用承诺。

脱贫攻坚绝非流于“纸上谈兵”

“如果做不了大事,就不妨扶他们散散步,陪他们唠唠嗑,听听他们当年打鬼子的故事。”仇凯在自己的朋友圈记录下这样一段话。

66岁的西南蒲村民刘三科是审计署驻西南蒲村第一书记胡光武结对帮扶对象之一。胡光武至今还记得,他第一次走进刘三科的家里,根本分辨不出哪儿是做饭的,哪儿是睡觉的。

屋里的墙面被烧煤炭做饭、取暖熏得乌黑。在审计署的帮扶下,他的院墙被整个重新粉刷了一遍,还免费换了铝合金的门窗。虽然老人常年自己住,但屋子总归有了家的样子。

刘三科上了年纪,家里虽没个老小陪伴,他自己倒也活得乐呵。得益于胡光武的帮助,他还养了6只羊,1只成年羊就可以卖到将近1000块钱。一来打发了时间,二来也有了经济来源。这不,他听说胡光武又来看他了,刚去给羊割完要吃的草,就急匆匆骑着三轮车赶回家了。

聊起精准扶贫脱贫之后的生活,刘三科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语气也变得急促起来:“好呀!他们(审计署驻村干部)帮我做了好多事情,真的谢谢。”他指着墙上的脱贫政策宣传海报,又用手划拉着自家的屋子和院子。由于表达能力有限,他的口齿也有些含糊不清,但想说的话都溢于言表,总还想要使劲再“说”点什么。

纸上的政策换来如今贫困户的幸福生活。这样的对点帮扶在顺平十分常见,不仅要实现资金上的帮扶,更要用心关照贫困户,让贫困户不再返贫。现在,村里的大路全都硬化了,入户道路也直接通到村民的家门口了。干部们走进每家每户翻修过的大门,听听他们想说的话,陪他们唠几句嗑,再聊聊生活中的困难。如此一来,“帽子”摘了,生活好了,村民们的心也通了。

作者:向思雅 郝琳

责任编辑:朱江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