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眼中的审计】30年屹立不倒的审计“青松”

2019-08-07 | 看审计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校媒记者 华南理工大学 李家乐

“审计,是我一辈子的事业。”采访间的一个小时内,这句话张建说了不下三遍。他已经和审计署昆明特派办一起走过了30年。

30年前,张建和18个同事一起,加入了审计署昆明特派办。审计署于1983年成立,之后的几年,新中国的审计事业刚刚处于打基础的阶段。有的被审计单位甚至连“审计”的概念都没搞清楚,更别提积极配合审计工作了。

1989年1月,昆明特派办挂牌成立了,一切都是零的开始。白天,张建和同事要忙着探索着开展新的审计业务,下班后又马不停蹄地开着大卡车去家具厂购买办公设备。有的审计人员忙前忙后回到家,还要用煤油炉给家人烧饭做菜,紧接着又开始整理审计资料直到深夜。待半夜家人已经入睡,张建书桌上却依旧亮着。

这一亮就亮了30年。如今,和张建一起“并肩作战”的18人成了昆明办的“18棵青松”。尽管已经退休,但“青松常在”。

过去的审计工具都是使用算盘和计算器,核实审计所需的数据,法规的搜集都是笔记本记录整理,张建的审计记录本上面记录着他整整十余年的工作经验。

“青松”成长的过程经历了许多波折。每一次去现场审计前,张建都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他会将厚厚的审计资料看上一遍又一遍,直到将每一条可能用到的法规都烂熟于心;他还会将预设的沟通场景在心里演练一次又一次,只为了能在现场审计中运筹帷幄、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状况。

“嫉恶如仇、眼睛里容不得半点沙子,跟一切舞弊行为作斗争”,就像青松一样,正直而挺拔。这是同事们对张建的评价。

有一次,张建对一所高校进行审计,发现该学校有不良资产违规核销的问题,而学校财务负责人却坚称已纠正违规核销的资产。他请对方提供一份证明材料,对方却拖延了一个上午迟迟未给。吃过午饭后,对方突然呈上了会计凭证。张建接过文件会计凭证一看,愤然说道“你们这不是作假吗?”原来,他手一摸,凭证上的胶水竟然还未干透。职业敏感性让他马上能判断出这是一份临时伪造的会计凭证。

有的时候,有问题的一些人觉得躲不过张建,就会向他“表示表示”。他回想起来,凛然正气说道,“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当场指出问题,让对方意识到错误。”张建坚信,廉洁是审计干部的“护身符”,也是审计公信力的基石。他经常嘱托后辈:“审计的表格没有做好、数据没有统计好,都可以理解,但假如失去廉洁自律,就失去了底线,那就一点儿人都不能原谅!”

不过,即使是“青松”,在高原上也有“缺氧”的时候。为了审计,张建差点把自己的命搭进去。2005年8月,张建来到格尔木对青藏铁路进行资源环保审计。格尔木空气含氧量很低,上了年纪的张建连一台电脑都提不动。一天晚上,原本就患有旧疾的他,甲状腺突变,肿起来一大块,直接压在气管上。“连呼吸都很困难。”猛吸了几口酒店提供的氧气瓶,他才熬过那个晚上。

第二天,医生建议张建马上进行手术。他却心系工作,“工作已经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要是自己走了,团队里的其他人怎么办!”他狠下心,只让医生开了点消炎药,无论如何心里想的都是“我要撑下去”。就这样,他忍受着伤口疼痛,冒着生命危险,咬着牙一直坚持到审计项目结束。手术后他留下了后遗症,需要终生服药才能够维持甲状腺功能。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30年来,审计行业快速发展,审计业务日益拓宽,审计方式也在不断更新。30岁的昆明办见证了张建对审计事业的执着与坚持,也见证了他的“青松”精神。他始终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审计人的精神是不变的。“审计这个行业,非常磨炼人的心志,我们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去坚守审计事业。”

如今,62岁的张建虽然已经离开了审计一线,但提到这份工作,他依然面带笑容,目光坚毅。30年来,这棵“青松”从未倒下。

作者:李家乐

责任编辑:朱江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