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平:我的1095天援青岁月

让海西孩子享受和浙江孩子同样的教育

2019-08-13 | 教育+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石佳

“辽阔、荒凉、人烟稀少”,这是吴国平对青海的最初印象。2016年7月27日到2019年7月30日,吴国平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度过了3年1095天的援青岁月,“我永远忘不了海西州孩子们乌黑发亮的眼睛,和脸蛋上的高原红。”

吴国平被选派为浙江省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也是首批长期援青教师,同其他30位援青干部人才一起,从祖国的东南来到西北,跨越3000公里,奔赴青海。他用3年时间回答了,来青为什么?在青干什么?离青有什么?

 “睡不着觉,正好有大把时间工作”

夏天的青海,裸露的皮肤在炎炎烈日下,被“烤”得发烫;冬天的青海,刺骨的寒风钻入骨头;一年四季的青海,气候干燥、嘴唇干裂,这是出生在江南水乡的吴国平,从未体验过的。

然而最难捱的不是极端气候,而是高原反应。头痛头晕、呼吸困难,尤其晚上平躺到床上,根本无法呼吸,时常彻夜失眠。吴国平开玩笑说:“睡不着觉,正好能有大把时间工作”。他说,援青干部多多少少都有高原反应,长年累月失眠,轻则脱发、头发变白;重则需要吸氧、服用安眠药来“硬抗”。

顾不上身体的不适,吴国平立马投入工作,开始调研,他知道自己肩上海西州教育局副局长的担子很沉。

在调研途中,吴国平曾遇到过沙尘暴。他记得,整个天空瞬间变得灰沉沉,黄沙漫天,风呼啸着,砂石卷着黄土飞扬,砸在车上,发出铛铛的声响。“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沙尘暴,当时真的很害怕。”司机师傅把车停在路边,打开双闪,“能见度不足10米,不能再走了。”等待沙尘暴平息的半个多小时,对吴国平来说格外漫长。

他的脚步并没有因此停滞,半年时间,他踏遍了德令哈、格尔木、茫崖3个县级市,都兰县、乌兰县、天峻县3个县和大柴旦行委。青海幅员辽阔,每到一处,都至少得走半天。吴国平回忆道,茫崖市距离德令哈将近800公里,走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加满油、备足干粮,路上只有一个加油站,商店也很少。”

在调研过程中,吴国平印象最深的是他到冷湖地区调研,当地青年干部对他说:“你别说是人才了,能有人来就不错了。”吴国平当时就想,他们能在青海坚守一辈子,援青的短短几年又算得上什么,“既然选择来,就要好好干”。

主动请缨延长任期

经过实地调研,吴国平基本“摸清”了海西教育的“软肋”。他发现,自2010年起实施的对口援青以来,对青海教育的援建都是“硬件”建设:修建学校、教室、食堂等基础设置。但是海西教育现存更为严重的问题是“软件”不足:师资力量薄弱、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好学生没有好平台。所以,吴国平的工作目标很明确,就是引入浙江省的优质教育资源,“让海西孩子享受和浙江孩子同样的教育”。

吴国平想尽一切办法,和3位浙江省来的老师赴德令哈支教,创办了海西第一个“杭州班”。“杭州班”的出现,海西人意识到了两地教育的差距,更多的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进入“杭州班”。带着海西孩子的希望,吴国平多次联系两地教育机构,数次往返于浙江、青海。在浙江省援青指挥部的牵线搭桥下,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办了天峻县民族班,海西州高级中学分别与宁波市镇海中学、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温州中学建立校际对口援助关系……如今,海西州的所有普通中小学都和浙江的学校建立了“一对一”结对关系,共新签订教育对口支援协议24个。

吴国平不满足于此,他的目标是帮助每一位海西孩子,实现教育平等。几经思索,吴国平想到借助互联网技术,对接两省的教育资源。就在此时,1年半的援青任期到了,吴国平主动请缨延长任期,“留下来不容易,可是回去我更不甘心,工作的‘蓝图’才刚刚铺开,我的目标还未实现。”

再次回到海西,吴国平继续描绘海西教育的“蓝图”。宏伟“蓝图”的背后,是吴国平办公室里,堆积着的一桶桶方便面。吴国平是土生土长的南方人,高原的“夹生饭”、西北的面食,他吃不惯。加班的夜晚,他只能吃泡面充饥。

在两地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借助爱心人士的力量,投入百万元建成4所智慧教室。吴国平为相距3000公里的德令哈市与杭州下城区、拱墅区、滨江区两地师生搭起一架互通的桥梁,搭建了“空中课堂”和“空中科研”,在浙江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向海西州所有中小学教师开放之江汇教育广场,共享1200门网络课程、30000个微课资源。

好教师、好课程“引进来”,好学生也要“走出去”,在吴国平的推动下,根据两地协议,浙江省援青指挥部联系沟通,浙江省教育厅积极作为,浙江省属高校扩大在海西州的定向本科招生计划。浙江师范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10所浙江高校,纷纷向海西州抛来了定向招生的“橄榄枝”。3年来定向招生指标逐步扩增,2017年25个,2018年37个,再到2019年的45个,先后满足了100多名海西学子到浙江省求学的愿望。

“当医生一直是他的心愿,要是没有定向招生的指标,他恐怕只能报考青海的医学院了。”海西州高级中学教师张佩海的女儿被温州医科大学2018年定向招生计划录取。当年,他女儿的高考分数为403分,而温州医科大学在当地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60分。

 “全家都在援青”

吴国平还有一个身份,是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2014年1月,这所院校才成立,在吴国平眼中“百废待兴”。

首先要解决学校专业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吴国平借助自身优势,提议创办经济管理系,教师、学生、专业在他手中经历从无到有。为吸引良好的教师资源,吴国平准备了大量的材料,一趟一趟跑到浙江省教育厅请求支持。不到1年时间,招聘20多名教师,开设会计、电子商务、旅游管理、计算机专业,2017年正式招收50多名学生。

为了进一步提升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的师资力量,吴国平先后邀请了浙江省20名骨干教师对口支援,并联系9所浙江职业院校与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

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的科研成果几近空白,这让吴国平感到震惊,他竭尽所能地帮助教师搞科研。在他的帮助下,学院的科研项目取得零的突破,五项厅级课题立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

对于吴国平3年的工作,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李洪德院长评价道:“通过他的牵线搭桥、亲力亲为,为我校的创新发展和软实力建设铸牢了根基,3年来有了跨越式的发展。”

“不能让孩子因为贫困上不起学。”这是吴国平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刚到海西的第一年,就资助了13位贫困生。有一次在校园里寄快递,快递员不愿意收他的钱,“吴院长,您不记得我了?2016年我刚上大一,您当时资助过我。”

这名学生叫孔祥军,吴国平资助他的1000元,成为他创业的启动资金,他在校园里创办了小王子快递店。孔祥军来自甘肃省的农村,“如果没有这1000元,可能就没有小王子快递店。”大学4年,他的学费、生活费都来源于此,目前已有10多名贫困生在小王子快递店勤工俭学。

除了日常学习,吴国平还想方设法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生活。他组织了34位师生艺术团到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演出,“那场晚会反响热烈,青海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江南茶艺碰撞,十分精彩。”更加出乎吴国平意料的是,这次远行给孩子们的冲击如此之大。一位藏族学生拉着他的手说,“谢谢吴院长,同学们都很羡慕我,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坐过飞机、坐过高铁、坐过地铁。”

不能陪伴妻子和儿子,吴国平是愧疚的,但能陪伴海西州的孩子们,他又是无愧的。海西州的孩子们常说,“吴国平全家都在援青”。吴国平的妻子也是一位教师,“我的爱人很支持我,偶尔也会到海西讲座”。

在父母的影响下,2017年7月,吴国平的儿子来看他时,也给海西州高级中学的学生做了演讲,讲了自己在美国的求学之路。第一次来高原,头晕呕吐、流鼻血,他虚弱地与吴国平说,“爸爸,援青干部真是太不容易了!”

黝黑的面颊,淡淡的青海乡音,手机通讯录里数百个海西学生、老师、同事的联系方式,是他援青岁月的印记。让海西孩子享受和浙江孩子同样的教育,是他援青的初心。

2019年7月30日,吴国平从德令哈回到杭州,当晚,他发了一条“第三、四批援青干部交接大会”的朋友圈。像这样的援青讯息,他的朋友圈里有数千条,最早的一条是2016年8月2日。

作者:石佳

责任编辑:郭艳丽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