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钟楼”今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9-08-17 | 要闻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苏佳霖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林洁)每天清晨和夜晚的8时整,粤海关旧址(又称“大钟楼”)顶层的大钟都会奏乐鸣响。悠扬的威斯敏斯特宫报时音乐回荡在珠江江畔,距“大钟楼”一公里范围内均可听到。这座“大钟楼”的钟声,是往时广州人的标准时间参考,也是很多广州老街坊的城市记忆。从8月15日起,“大钟楼”被赋予了新的身份,在第八批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授牌仪式上,粤海关博物馆成为唯一获评“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的行业博物馆。

“整个粤海关历史长达265年,共分为三个时期。其中第三个时期‘洋常并立’时期,《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海关的关税自主权被剥夺。”粤海关博物馆讲解员邱柏心介绍,“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到1929年,粤海关实行的是片面‘协定税则’,税则、税率一律须与外国领事商议,经批准方能实行。”这些历史都“记载”在博物馆展品里。

过去,海关往往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广州海关教育处副处长、粤海关博物馆馆长刘琳说,“海关不单单在旅客出境时对行李进行监管,事实上,海关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密不可分。”除此之外,海关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是我国弘扬文化自信的抓手和平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警醒国人尤其是未成年人勿忘国耻、自强不息,我们在馆内常设‘粤海关历史陈列’,向大家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粤海关从1685年设立至1950年改为广州海关的发展历程。”刘琳希望,粤海关博物馆能在交流培训、历史文化研究、专题展览等方面充分发挥行业博物馆作用,成为人们了解近现代海关历史和广州乃至广东对外贸易发展变迁的重要窗口,擦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品牌。

在馆内参观的袁先生表示,通过参观,让他对粤海关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他感慨:“过去因为国家闭关自守,我们对外国一无所知;现在中国越来越国际化,我们已经和世界融合在一起。粤海关对中国对外开放、与外国的交流往来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正值暑期,馆内时常会有中小学学生过来参观,天府路小学五年级的丁蕾被展馆中演示洋船进入广州经过港口的动画所吸引。“洋船监管是粤海关的重要作用之一,通过多媒体等创新形式还原历史情形,能更加直观地帮助青少年理解粤海关的监管步骤和职能,同时也向他们传达粤海关监管有序的理念。”刘琳说。

一些学生还顺利通过了博物馆的面试和培训,成为了“小小讲解员”,义务为游客介绍展厅展品的故事及背后蕴藏的海关历史文化。粤海关博物馆也积极“走出去”,制作了15块移动展板,在沙面小学、华景小学等地积极开展“海关进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巡展。

据悉,粤海关博物馆还曾获评“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千年秀标志景点”“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等称号,并在今年获“第二届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

摄影:苏佳霖

(文化副刊部编辑)

作者:苏佳霖 林洁

责任编辑:郭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