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司机撞向乘客,平台与监管必须尽责 | 中青融评

2019-08-19 | 中青融评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深化普及,网约车已经成了都市交通体系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约车服务,早已成为许多城市居民的日常,网约车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也显得与日俱增。然而,在便利的另一面,网约车的安全与司乘关系问题,也不断以负面新闻的形式映入人民的眼帘,使得相关话题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近日,一名网约车司机突然驾车撞向叫车乘客的事件,便再度引发了围绕网约车监管的争议。

这起令人咋舌的事件,发生在网约车早已高度普及的浙江省杭州市。当时,因为与乘客在取消订单的问题上发生了冲突,当事司机郑某一时冲动,竟然直接将车头对准了路边的叫车乘客小李,将小李撞了出去。由于事发过程被现场的摄像头录了下来,这段视频在网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除了指责当事司机罔顾对方生命安全以外,许多人都因此对网约车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并且提出了平台理应承担赔偿与监督责任的观点。
事发之后,由于被撞者伤势较轻,司机郑某被警方处以了行政拘留7天,罚款200元的处罚。与此同时,涉事网约车平台也表示,将永久停止该司机的服务资格。然而,这样的处理,只是事后的补救措施,公众更关心的,还是如何规避司乘矛盾导致的暴力事件再次发生。显然,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平台与监管层对从事网约车行业的司机有更严格的管理,其次也需要网约车平台为各种可能发生的司乘纠纷提供更加高效、和谐的解决方案,如此方能赢回公众的信任。
倘若以“网约车监管”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不难发现,几乎所有主要城市都出台了地方规范,对网约车从业人员的资质设置了层层限制。然而,这些限制性规范的着眼点,往往并不是公众最关心的维护乘客安全,而是一些其他的考量。一些地方要求网约车司机必须为本地户籍,或是要求网约车司机的车必须多新,重点未放在保障乘客安全上。
在司机管理问题上,真正的问题其实并不在于缺少监管,而在于监管的方向不够准确。不论是平台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层面的监管,想要满足公众的期待,都应将监管的焦点放置在安全问题上,以调取档案、建立考核体系等方式,努力将那些素质低下、不具服务意识、有暴力倾向的人排除在外。
与此同时,网约车平台也应该意识到:作为撮合交易,并对司乘双方收取可观费用的一方,平台必须尽到充分的服务义务。而避免和调解司乘纠纷,是平台责无旁贷的重要职责。如果司乘之间发生纠纷时,平台能够及时介入,听取双方诉求,根据具体情况协调出双方均可接受的解决方案,许多小矛盾就不会再擦枪走火中演变成大冲突。
公道地说,与网约车出现之前的传统出租车市场相比,今天的网约车市场,总体而言已经要规范、有序得多,其安全系数也较高。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每一起与网约车相关的恶性事件,都会吸引海量目光的关注,影响网约车这一新兴事物的社会公信力,对此,网约车平台还应有充分的警惕,切莫因为自身应变能力不足,使得技术与社会的进步受到不必要的阻滞。

作者:杨鑫宇

责任编辑:苍南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