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芭原创芭蕾专场《起点》再度上演,“编导”吴虎生带来新作

2019-08-22 | 舞台来源: 上观新闻

9月7日,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芭蕾专场《起点》将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实验剧场再次上演。届时,吴虎生、陈琪、王昊三位编导将为观众带来《难说再见》《荆棘》《撞色系》《不存在的故事》以及《角色》五部风格各异的原创作品。

2017年首次亮相的《起点》是上海芭蕾舞团为本团年轻编导及创作团队搭建的原创作品展示平台。这一年夏天,由吴虎生担任编导并参与演出的《难说再见》登上了北京国家大剧院“中国舞蹈十二天”青年舞蹈家展演计划的舞台。从此,在“上海芭蕾舞团首席演员”之外,他又多了另一重身份——编导。三年来,在《起点》的平台上,吴虎生、陈琪、王昊等一位位编导在这里展露才华,藉由原创作品展现当代芭蕾人的艺术态度。

诞生已两年的《难说再见》是一部时长超过半小时的中型芭蕾作品。回望编导之路的“起点”,吴虎生坦言“挑战巨大”。“首先确定演员的人数,两男两女,加上我,一共五个人,阵容虽然简单,但在团里繁忙的演出日程中更灵活机动。”阵容确定后,作品结构也顺理成章。两段情绪迥然不同的男女双人舞,个人独舞,三个男演员的三人舞和五个人的集体亮相,保证了作品内容上的丰满和可看性。“随后,从我脑海中一直徘徊的一幅画面——舞台正中,我、一把孤椅、一束孤光,引申出了大致剧情,两段交织的回忆,一段美好而甜蜜,一段忧愁而伤感。”吴虎生说,初次尝试编导工作,音乐的确定为编舞做好了最终的准备,“音乐会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抽象的画面,我也会让演员们即兴发挥,碰撞出火花和灵感。”

同样由吴虎生编排的双人舞作品《荆棘》,灵感来自老搭档范晓枫的个人经历。去年,上海芭蕾舞团首席演员范晓枫在跟腱断裂一年后,终于重新站上舞台,这激发了吴虎生的创作欲望。“我想借由《荆棘》重现她这一年来的种种状态,受伤时的、面对挫折时的、重返舞台时的。”他说,“成为一名编导,挑战并不仅仅是‘编’的部分,更是对服装、舞美等从细节到全局的掌控。”

原创舞蹈《撞色系》由《共鸣》《秋》《巴赫随想》三个双人舞作品组成。对青年编导陈琪来说,创作往往源于第一刻的冲动。比如,《共鸣》来自两位男舞者出色的脚背和肌肉线条,之后电子乐的选择让男舞者的“力量”得以在充满棱角的空间中展现;《巴赫随想》来自巴赫第三小提琴独奏曲,因为它诙谐幽默的风格,编导挑选了两个娇小的女舞者,设计了夸张的动作,服装上也结合了乐曲巴洛克时期的特色。至于《秋》,并没有追求太多男女舞者的技术动作,而重在抒情唯美的线条,让观众欣赏到芭蕾之美之灵动。“我希望这组双人舞系列在《起点》整台戏中,给观众以情绪上的缓冲和过渡。”

即将上演的《不存在的故事》,是陈琪修改后的第四稿。“我的外公外婆是失声人群,所以我把从小就接触的手语,进行了节奏上的处理和形式上的变化,并融入到作品中。”陈琪说,身为编导,他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排练计划:先花三周时间提升演员的体力,再一个一个动作地纠正,然后在一天之内将整个作品从头到尾跳三遍。“唯有经过这样的‘磨’,才能在舞台上展现出自信沉稳。”

“我更愿意把《角色》叫做‘舞蹈小品’。”上海芭蕾舞团青年编导王昊把剧场中的“观众百态”搬到了舞台上,在这部作品中,观众与表演者、欣赏与被欣赏这两组之间的关系被打破、被重新审视。《角色》的17位演员,每一位都需要表达一个特定的节奏,即每一位都代表一种乐器。正式开排前,王昊请钢琴伴奏老师王碧浩帮忙,把贝多芬第七交响曲中几大重要乐器的节奏进行了分辨整理;开始排练后,他为每一个节奏都编了独立的动作,演员们的肢体如同乐符,当大家合在一起时,演奏出完美的乐谱。不过,这只是《角色》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回归到舞蹈,通过舞台装置的转动实现环境和故事的变化,并结合演员们的舞蹈表现不同的情绪。第三部分则更偏向于戏剧化的表演,凭借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带给观众欢乐。“编舞于我而言就好比写作,舞蹈动作就是一个个词语,挑战永远是如何组合这些词语,令它们成为表达观点的文章。所以观点一旦明确,编舞就是水到渠成的。”

作者:张熠

责任编辑:沈杰群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