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元钱”是与时俱进还是颠覆文化?

2019-10-31 | 评论+来源: 东方网

近日,一张截图在朋友圈流传,那首著名的儿童歌曲《一分钱》在南京一家学校的课本里被改成了《一元钱》,有人感叹,时光飞逝,过去的“一分钱”“与时俱进”成了“一块钱”,也有质疑,这样改编经典,难道不是恶搞吗?作曲家就曾在南京创作并生活多年,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了原作者的家人。(9月8日《扬子晚报》《彭城晚报》))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等曾伴随亿万少年儿童成长的歌曲,都是出自国家一级作曲家、著名音乐家潘振声之手。潘振声创作的大量儿童歌曲,有一千余首在全国各地报刊电台发表、热播,被人们誉为当代“儿歌大王”。他因患脑血栓经多方医治无效,2009年5月14日在南京逝世,享年77岁。

这样一首经典儿童歌谣被改编了,将“一分钱”变成了“一元钱”。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理由是这样的:“一分钱”已经很少见到,即便平时能够见到也不流通了。目前市面上的人民币,最少的是“一元钱”,儿童歌谣当然要与时俱进,修改成“一元钱”可以理解。

但是,我们也需要知道的是,儿童歌谣都是有时代背景的,都是有时代印记的,在其产生的年代里,是符合年代属性的。而且,这是一种传统文化,经典文化,在传承的时候,应该有足够的敬畏感,不应该随意修改和消解,甚至是丑化。“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的儿童歌谣不宜用“时代的眼光”来审视“历史的往事”。如果按照这种标准,估计就连《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也需要修改了。这岂不是很十分荒唐的事情?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不宜去改动它,这也是对文化传统的一种尊重。

不过,通过“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被改编事件来说,还需要换一个思路审视:为何总是让孩子哼唱着“那首古老的歌谣”,或者说为何只能让孩子哼唱“那首古老的歌谣”?传承经典是需要的,但是不能是除了经典再无选择的余地。“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即便再经典,也需要有新的儿童歌谣出现。

说白了,这实际上是儿童歌谣断代的伤痛。有调查显示:如今学校使用的儿童歌谣都是“老掉牙的歌谣”,一些幼儿园的教师表示没有“新的歌谣”可供选择。而主要的问题是“儿童歌谣无人愿意创作”,“儿童歌谣作家越来越少了”。问题出在了“创作儿童歌谣不赚钱”上,在“金钱驱动创作”的背景下,很多作家都去创作“赚钱的作品”了。因此,提升创作回报,让儿童歌谣创作跟上时代步伐是该思考的事情了。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被改编固然不可取,但是也要化解无“新儿歌“可唱的尴尬。儿童歌谣不能只能哼唱“那首古老的歌谣”。

作者:郭元鹏

责任编辑:白毅鹏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